盤點2012銀行係保險公司 優勢待顯or後勁不足?

2013-01-10 14:11     來源:中國經濟網     編輯:王偉

  編者按:2012年,工行和農行終於圓了他們的保險牌照夢——金盛人壽更名工銀安盛人壽、嘉禾人壽更名農銀人壽。而保險公司覓得銀行這個“婆家”之後,銀保渠道發展良好,保費快速上漲,可謂“雙贏”。

  背靠銀行這顆大樹的保險公司好乘涼,非銀行係險企難免被“擠”出“樹蔭”,這或將導致銀保渠道重新洗牌。目前銀行係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仍較低,難以撼動大型險企地位,但對中小公司仍有一定影響。

  目前,保險公司在銀行控股後,並未馬上推出較適應客戶群體的産品,説明仍停留于淺層次的“混業經營”模式,産品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今日,小編即查閱相關資料,和網友聊聊銀行係保險公司們的是與非。

  工銀安盛、農銀人壽股權變更相繼獲批

  那些銀行係保險公司們

  2012年7月,原金盛人壽正式更名工銀安盛人壽,大股東變更為工行,標誌著工商銀行正式進入了國內的保險業務市場。據了解,嘉禾人壽2010年年末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71.26%,2011年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86.21%,償付能力明顯不足。該公司去年的年報顯示,其已與農行簽約了增資事項,隨著農行增資的完成,其償付能力充足率將達到150%以上。

  四個月後,保監會又正式批准了嘉禾人壽更名為農銀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請,其註冊資本也變更為20.32億元,在股權變更之後,農業銀行持股比例為51%。

  這兩家壽險公司股權的變更,讓市場看到了銀行正在加速“迎娶”保險公司,“工農中建交”五大行齊聚保險業。此外,中國郵政、北京銀行旗下也已收編壽險牌照。光大永明人壽和信誠人壽股東中也分別有光大銀行、中信銀行現身。

  業內預計,隨著股東及資本金的到位,銀行係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將隨著擴張的加速而呈現爆髮式增長,未來三五年內,國內銀保市場的競爭格局將發生新一輪的洗牌。縱觀2012年銀行係保險公司的保費增速和排名變化,完全印證了爆髮式增長這一觀點。

  保費激增

  背靠大樹好乘涼

  2012年銀保渠道繼續低迷,而銀行係保險公司們,憑藉背後的銀行股東,保費大幅上升,風光無限。保監會數據顯示,2012年1-11月,9家銀行係壽險公司保費同比均實現正增長,保費市場份額更是由2011年的1.6%上升至3.8%。而同期銀保業務佔比較高的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和太保壽險,保費規模同比增速僅為-0.81%、3.89%和0.32%。

銀行係保險公司保費激增

  由上圖可看出,多家銀行係保險公司2012年前11月保費排名同比上漲,個別公司排名略有下跌。其中農銀人壽和工銀安盛人壽保費排名均出現較大上升,分別上升4、5位,保費增速也分別上升37.46%和23.15%。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11月,建信人壽和中郵人壽保費同比激增,建信人壽更是達到444.13%。

  由於每個銀行網點只能代理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的産品,銀保係壽險的崛起讓不少同行銀保渠道被迫收縮。同時,五大行的客戶數量遠超其他中小銀行,2012年五大行已全部擁有自己的壽險公司,客戶大量向其“自有”保險公司流入。

  有業內人士表示,銀行係保險公司的發展給市場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新監管條例限制銀行通過同一櫃檯經銷的保險公司數量,這一規定會對銀行係保險公司和已經與銀行建立良好合作夥伴關係的保險公司有益,而外資保險公司可能會丟掉市場。因此,幾大國有銀行紛紛控股了保險公司使很多外資保險公司感到不安。

  發展之惑

  優勢待顯or後勁不足

  關於銀行係保險公司的未來發展市場始終爭論不休。客觀來看,依靠銀行龐大的網點渠道,這些銀行係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在短期內確實出現了“井噴”式增長,尤其是在銀保渠道低迷的2012年,這些公司的增長可謂眼球賺盡。

  銀行係保險的保費收入同比增長高於行業平均水準,對那些高度依賴銀行渠道的中小保險公司肯定産生了壓力和衝擊。不過,分析人士也指出,保險公司與銀行股東尚處於磨合期,領導班子、經營理念等都在調整適應中,銀行係保險公司此前本身規模比較小,鋪攤子擴張需要一定的時間。

  雖然銀行係保險公司在2012年成為一支保費生力軍,但其市場份額仍然較低,基數也較小,保費總量難以與壽險巨頭公司相比,雖然“漲勢”不錯,但短時間難以撼動大型壽險公司的市場地位。

  此外,在産品創新能力方面,銀行係保險公司有待提高。招商證券發佈研報指出,對於銀行入股的保險公司,銀保的深入合作,除了將保險公司的産品拿到銀行銷售外,還可基於銀行客戶的特點設計一些産品。不過,目前銀行控股保險公司後,並未馬上推出較適應客戶群體的産品,説明仍停留于淺層次的“混業經營”模式。

  交鋒混業經營

  高利潤與高風險的較量

  不論是銀行控股保險公司,還是保險集團公司接手銀行,銀保間的混業經營已不是新鮮事。

  從上市銀行的年報來看,綜合經營帶給銀行的不僅是經營範圍的擴大,所産生的效益也日益體現,成為多家銀行利潤新的增長點。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工銀租賃實現營業收入33.25億元,實現凈利潤5.09億元。公司每人平均總資産6.1億元,每人平均凈利潤達到320萬元。2011年年報顯示,截至2011年末,農銀國際總資産為41.60億港元,所有者權益為33.25億港元,全年實現凈利潤1.23億港元。

  對於保險公司來説,銀行渠道或許是衝刺保費規模的最佳渠道,銀行係保險公司在銀保業務受政策限制的條件下依然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資源。農行在2011年年報中提到,“本行積極穩妥地推進綜合化經營試點,以完善金融服務功能、強化業務協同效應,提升對客戶的跨市場服務能力”,並表示增資入股嘉禾人壽將標誌著“佈局保險業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風險官曾經指出,儘管銀行金融機構實施綜合化經營有很多有利的因素,但是要經營好並達到預期目標並不容易。經營新領域的業務本身就面臨兩種可能:既有可能會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也有可能是一個難以填平的虧損源,成為沉重的包袱。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保證綜合化經營的健康發展,關鍵是要有強有力的自我風險管理能力,還要有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外部監管規定。同時又要根據綜合化經營的程度、各類業務的佔比等差異情況,在具體的風險管理要求上有所區別。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