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撰文解讀股市大跌:證券市場定位亟須調整

2011-09-28 09:48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王思羽

  ●在指數大幅調整、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同時,融資、再融資的步伐卻並未減緩,這種現象再次暴露出證券市場定位調整的必要

  ●在二級市場持續下跌的同時,新股市場卻仍能以高市盈率發行,這説明市場定價的權威性仍舊不夠

  近期,在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向著調控預期方向發展的同時,證券市場出現了持續下跌。這種下跌雖然不能排除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影響,但與國際市場同跌不同漲的走勢,集中暴露出了我國資本市場自身存在的問題。

  市場定位——不該只是融資渠道

    以股權分置改革為分水嶺,中國資本市場走出了一條高速發展之路。截至8月底,滬深股市總市值達19萬億元,上市公司數量已超過2300家,相比2004年的總市值4.2萬億元、上市公司1354家,不到7年的時間裏,資本市場規模已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簡單規模的擴大並不代表市場的成熟。

    我國建立資本市場的最初目的是為國有企業解困,國企改革成為了資本市場建立的契機。資本市場從一開始就定位於融資市場,由此引發出了一系列問題,如上市公司將資本市場當作“圈錢”市場,一些公司即使在盈利的情況下,也不給投資者任何回報,投資者的利益也就得不到保障,市場的投資功能逐步萎縮。

    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融資規模再次位居全球首位。據統計,今年上半年A股IPO宗數達到167家,比去年同期增長5%;融資金額達到173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今年上半年的IPO宗數和融資規模分別佔到全球份額的25%和24%。

    然而,與全球第一的融資規模不太和諧的卻是A股市場上半年的表現,截至9月16日,滬、深指數分別較年初下跌11.6%和12.68%。反觀歷經債務危機的美國股市,道瓊斯工業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今年以來的跌幅僅為1.25%、1.73%和3.86%。不斷增加的新股數量,持續上升的融資金額與市場的整體表現格格不入。這種現狀的背後,市場定位是造成這種不和諧的根本因素。

    從資本市場的本質來看,它是一個長期投資市場,融資只是其功能之一。北京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岐教授表示:“僅僅將著眼點放在融資規模上,不利於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明確市場定位,由融資市場向長期投資市場轉變是完善資本市場結構的核心。而核心中的核心在於提高資本市場的回報率,形成投資者保護機制,推動內部分紅制度的建立。”

  市場地位——定價權威仍未實現

    雖然上市公司“圈錢”現象深受詬病,但卻一再延續,即便在股市深幅調整的當下,多家巨型IPO仍在推進,幾千億元的再融資也未止步。原因何在?

    “因為資本市場給出了不合理的資産定價。”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表示。

  資本是趨利的,哪有利可圖,資本就會轉向哪。中國股市的“圈錢”現象是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表現。資本市場定價機制不合理使得市場“圈錢”合法化,上市公司通過“圈錢”能夠很容易的籌集資金,導致優秀的上市公司也屢次“圈錢”。

    市場自己會計算出這個市場是否有投資價值。市場的整體回報率高於銀行存款,那麼這個市場整體上是有投資價值的,反之則是沒有投資價值的。整個市場動態市盈率的高低應該代表股市的定價水準。

    當大量資金投入一個沒有優化資産配置功能的市場之後,其結果只能是資本的高耗、低效。

    樹立市場的權威首先是要完善市場制度,先定好規矩,再按規矩辦事。資本市場機制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圈錢”動力也不會改變,資本市場的“失血”也只會愈演愈烈。

    “資本市場必須回歸市場常態,讓經濟規律充分發揮作用。”胡俞越表示,我國資本市場亟須樹立市場的權威性,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産配置、促進産業結構升級的作用。

    金融力在國際競爭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中國經濟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資本市場將更加直接地面對境外成熟市場的競爭,這客觀上要求中國資本市場必須儘快完善自身的資産定價功能。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