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 關於我們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論壇 | 部落格
官網首頁 | 新聞中心 | 關於論壇 | 最新播報 | 視頻直播 | 重要發佈 | 重要講話 | 人物訪談 | 嘉賓風采 | 論壇花絮 | 評論反應
台灣網專稿 | 主題論壇 | 論壇城市 | 現場圖片 | 背景資料 | 關注海西 | 閩臺交流 | BBS | VIP | 第三屆 第二屆 第一屆
  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景點

福州三坊七巷

時間:2012-06-07 13:46   來源:聯合網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裏,那裏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業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説的三坊七巷街區。白墻瓦屋,佈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裡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文儒坊 原始狀態下的文儒坊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這些小山後來都被高大的風火墻圍進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蔭巷。當小山看不見,林蔭又消失的時候,坊內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於是改名為"儒林巷",進一步將"白丁"們拒之巷外。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安居,裏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明清兩代文武官員聚居於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將張經,清代臺灣總兵甘國寶,清代五代世進士陳承裘,近代詩人張衍等。

  光祿坊 三坊之中靠南邊的光祿坊成名較晚。那時以光祿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師孟上任尹始為民辦實事。他擴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橋、辦教育興文化還救濟災民,民間口碑甚好。在擴建的鼓樓城門上添置沙漏計時器,在烏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請大文豪曾鞏作記,所作所為都表現出一種對進步文化科技的追求。當時的坊巷內有一座"閩山保福寺",程太守常與文人詩友相會在此,寺僧出於對他的尊重,以當時最時尚的手法在懸崖石上鐫刻了"光祿吟臺"四字,無意間為程師孟也為寺廟留下了一方文化遺産,還為這條小坊取了一個動聽又有文采的美名。 

  衣錦坊 舊名通潮巷,因為它是三坊七巷街區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時被河澤包圍著。據説,當年西湖的潮水與巷子裏的溝渠相通,充滿鄉野情趣。到了宋代,水鄉的景致逐漸消失,巷子裏又有人出仕當了大官,先是宋代陸蘊、陸藻兩兄弟衣錦還鄉,後來明朝王益祥當了更大的江東提刑,為了榮耀鄉里,從此改名衣錦坊。 

  楊橋巷 今天的楊橋路在擴成馬路之前,叫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條小巷,因巷子通楊橋而俗名楊橋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稱叫"登俊坊"。在楊橋巷與南後街交叉處有林覺民故居,現為福州辛亥革命紀念館。冰心小時侯曾在這裡住過,她在《我的故鄉》一文中,對故居有生動的描述。 

  郎官巷 楊橋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兩側的土墻和板墻民居在古樸中含著純真。宋代築成小巷之時,有劉濤一家數代世襲郎官一職榮耀鄉里,故有此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院內。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後街。五代閩國之時,這裡的居民住宅剛剛構築成小巷的模式,王審知的部將便在此募緣建造木製佛塔,並建有附屬的寺院。後不知毀於何時。雖然官方曾給它定名為"修文巷"、"興文巷",後又改為"文興裏",但老百姓始終稱之為"塔巷"。他們將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結晶。清代,在巷內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實。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 

  黃巷 據今1600多年的晉朝永嘉年間中原戰亂,乃是遷徙入閩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擇居,有一黃氏家族落戶于次,故有了黃巷名字的由來。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裡。黃巢軍入福州,因聞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滅燭而過",勿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巷內歷代多住儒林學士人文薈萃,成為文化名人和社會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楹聯大師梁章鉅、進士陳壽棋、趙新等,都曾居巷內。 

  安民巷 千年之前戰火紛飛的年代,農民起義軍佔領了閩都福州,在沒有電視、廣播和報紙的年代,為了宣告勝利、安撫百姓,防止謠言,唯一的辦法就是張榜"安民"。也許是義軍首領親自擇址,也許是下層官兵隨手張貼,總之,當時作為城鄉交接處部的一條無名小巷承載了這段歷史,它的名字也就與"安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宋元時代,多少官人為它改名換姓,最終仍以"安民巷"傳名人間。 

  宮巷 宮巷舊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極巷得名,是福州保護得最完整的古巷坊,也是三坊七巷裏名人故居最多的一條巷。巷內現存明代的建築6幢,清代的建築13幢。其中面積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歷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於巷內,如清兩江總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林則徐之子林聰彝,清海軍總長劉冠雄等。 

  吉庇巷 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進士鄭性之未發跡時,受屠戶的淩辱。衣錦還鄉後,為泄私憤而仗斃奚落過他的屠戶。於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生怕衝撞鄭性之而急避門戶,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諧音改巷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寧之意。 

  三坊七巷其實是人文景觀,其中的青石小巷、雕梁畫棟無不散發著古老的魅力,每個季節都可以去,看到巷子裏的孩子們,曬太陽的老人們,仿佛又回到古老的時光裏,紅墻青瓦,説不出的親切。 

  從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説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分享到:
編輯:段方君

公告板 | 關於論壇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台灣網專稿

更多>>評論反應

更多>>嘉賓風采

更多>>論壇直通車

景點 美食 住宿 日程 交通 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