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峽論壇官方網站 > 第十屆 > 主題論壇 > 兩岸體育交流活動 > 海峽兩岸傳統武術大賽

“武”緣,匯聚海峽文化合力

時間:2018年06月19日 09:14:00來源:東南網

  東南網6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肖榕 通訊員 吳敏玲)以武術為媒介,擴大民間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作為第十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武術協會、省體育局、三明市人民政府、臺灣體育總會、中華臺北武術總會主辦的海峽兩岸傳統武術大賽一直是兩岸武術屆交流的盛會。

  本次賽事以“文化同根、傳承同源、以武會友、融合發展”為主題,為兩岸武術高手和廣大武術愛好者搭建起切磋、展示中華武藝的平臺,促進兩岸武術的交流和進步。

  以武會友 攜手弘揚中華武文化 

  太極拳、白鶴拳、五祖拳、連城拳……各類傳統拳術輪番上演,刀、槍、棍、棒,傳統器械 “武”出中華武術精神。

  武術在海峽兩岸均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希望本次賽事可以把中華傳統武術的正能量傳遞給兩岸同胞。”省體育局副局長周耀龍説。

  據了解,此次賽事以武術套路項目競技為主,根據參賽者的年齡,比賽設置兒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五個組別,分別就個人項目(傳統拳術、傳統器械)、對練項目(徒手對練、器械)進行比拼。

  今年剛上五年級的吳彬鑫以7.93分獲得了男子兒童組五祖拳的第一名。習武一年多的他對武術越來越著迷,“我覺得武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還可以強身健體,鍛鍊人”。據吳彬鑫介紹,他不只學了五祖拳,還會一些刀、棍術。

  像吳彬鑫這樣的孩子在本次大賽中並不少見,他們習武的初衷多是為鍛鍊身體,隨後才慢慢喜歡武術。

  來自臺中中興大學太極拳社的張富源也是從小學開始練武,去年他參加了廈門第六屆國際武術大賽,覺得很有意義,今年便報名參加了本次賽事。最終,在男子青年組傳統南拳比賽獲小組第四名。張富源説,參加比賽主要是學習交流,至於成績只要賽出自己的水準就可以。

  目前,張富源是臺灣一所小學的體育老師,工作中,他也常常教授武術,他希望武術這項傳統文化能有更多的人一起傳承。

  武術為媒 助推閩臺兩地合作 

  對於武術在促進三明和臺灣兩地之間的合作交流,三明市體育局局長張清水錶示,三明有一定的武術基礎,借此契機,在弘揚中國傳統武術的同時,也間接推動三明群眾體育的發展。

  近年來,三明市積極推進體育産業發展,不斷加快體育事業進步,群眾體育廣泛開展,競技體育獲得重大突破。張清水説:“希望通過海峽兩岸傳統武術大賽這個平臺,促進三明與臺灣的體育文化交流,加深兩岸人民的友誼。”

  作為客家祖地所在地,三明與臺灣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兩地武術拳術相通之處甚多,交流甚為緊密。此次賽事邀請來自臺灣的傳統武術選手、嘉賓逾200人,規模創下歷史新高。在三明期間,臺灣選手嘉賓先後赴永安市、寧化縣、沙縣等地參訪。

  借助海峽論壇召開的東風,海峽兩岸傳統武術大賽在明舉辦,必將進一步促進兩地在體育文化方面的交流,為三明與臺灣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體育搭臺 拉近兩岸的距離 

  自2009年創辦海峽論壇以來,省體育局與臺灣體育總會聯合主辦過九屆體育交流活動,始終以擴大民間交流,加強兩岸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主題。開幕式上,周耀龍表示,通過武術、門球、跆拳道等一系列體育項目的交流,使兩岸人民心裏的距離越來越近,感情越來越深。

  對此,臺灣體育總會理事長鄭錦洲十分認同。鄭錦洲説:“海峽論壇舉辦了多次賽事,從泉州的武術比賽、福州的門球賽,平潭的跆拳道大賽……再到此次三明的傳統武術大賽,臺灣的參賽運動員逐年增加,兩岸的感情越來越深。”據鄭錦洲介紹,此次開幕式上,由臺灣運動員表演的柔力球操就是從大陸傳到臺灣,備受群眾喜歡的一項運動。

  鄭錦洲希望,未來類似的體育賽事越來越多,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多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增進彼此的感情。

【編輯 郜利敏】
論壇資料

論壇日曆(6.5-6.11)活動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