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6日廈門訊(記者 趙苗青)第十屆海峽論壇5日在福建廈門開幕,青年交流作為本次論壇的四大版塊之一,各項青年活動陸續登場,5日下午的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活動現場記者尋訪了首次登陸的臺灣00後和在大陸發展多年的“老”臺青,從不同的角度傾聽他們的故事。
“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講述者在活動現場合影。(台灣網 趙苗青 攝)
臺灣00後的大陸初體驗:期待更深入的了解
6月5日下午,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現場,一位身穿青年公社文化衫,手持錄音筆的身影忙碌地穿梭于各個角落採訪參會嘉賓,他就是以青年公社特約記者身份參與第十屆海峽論壇的臺灣青年蔡育璋。
年僅17歲的蔡育璋來自臺灣臺南,目前在讀高中二年級,這次以青年公社特約小記者的身份參加海峽論壇對於從未到過大陸的他來説是一場非常新奇的旅程。“這裡既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有和臺南風格相似的古建築,就連溫潤的氣候也是熟悉的感覺。”來到與臺南地理人文相似的廈門消除了蔡育璋初來大陸的忐忑。
交流中記者感受到蔡育璋對大陸微博、微信、B站等知名自媒體平臺不僅認識還玩得很“溜”,雖然之前從未踏足大陸但是借助網路的傳播他對大陸也有初步的設想,“印象中大陸是一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迅速的地方,事實也確是如此”,由於對網際網路科技頗有興趣,蔡育璋通過自媒體平臺關注了很多介紹大陸科技發展以及兩岸交流的主頁,此次就是通過青年公社Facebook平臺了解到特約小記者活動。
“我希望未來可以走出臺灣,到外面走走看看,最好有機會在大陸修讀大學。”隨著大陸發展機會的增加,以及惠臺措施的不斷推出,有意或願意赴大陸學習的臺灣青年越來越多,蔡育璋也是其中一員,正是對大陸高校的嚮往,他通過海峽論壇網路報名平臺特意選擇了有廈門大學的參訪線路,親身體驗大陸的名校氛圍為自己以後在大陸讀書探路,“廈門大學很漂亮,而且師資雄厚,希望半年後的大考我能達標。”
“老”臺青:在大陸看到更好的未來
當天下午,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現場,何秉倫、李佩珍兩位“老”臺青講述了自己的在大陸求學、工作的經歷,他們的精彩故事也啟發著像蔡育璋這樣初來大陸的後輩。
就讀于北京清華大學的何秉倫講述了家族三代人與清華大學的淵源,五年前他第一次踏入清華園,就被校園裏悠然濃厚的學術氛圍吸引,由於本科在校成績不足以申請交換生或是獎學金赴京讀書,當天何秉倫就立誓,本科畢業後要重返北京清華大學深造研究生。兩年後這個夢想實現了,當年,何秉倫的祖父輩、父親沒回來過的地方,他代替他們回來了。
“大陸高校在校生規模比臺灣大,相對的競爭也更激烈,專業設置和學生社團也會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大陸高校已經與國際接軌,教育資源雄厚,建議臺灣的青年朋友,有機出來看看,不管去哪都要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作為成功就讀大陸清華的前輩,何秉倫向蔡育璋這位初來大陸的學弟分享了在北京清華大學就讀的經驗感受。
2014年李佩珍隨著當時所屬公司“臺灣大學城鄉發展基金會團隊”來到廈門市海滄區,作為規劃師負責院前社的村居環境改造。八個月後,合同項目結束團隊回臺灣,而李佩珍選擇留下來繼續在院前社工作,這一留就是四年。
年初的“31條措施”出臺後,有200多臺胞應聘廈門海滄社區助理規劃師崗位,最後35名成功上崗,現在海滄共有43位像李佩珍這樣的規劃師。李佩珍建議臺灣的年輕後輩眼光要更開闊,不要鎖定在媒體報道的片面、狹隘的空間裏,尤其要多關注大陸出臺的優惠政策。這次新上崗的35位臺胞中很多放棄在臺灣穩定優越的工作,攜家帶口來到廈門,就是希望借助大陸的機遇實現更高的發展。(完)
特約小記者蔡育璋在青年公社展板前拍照留念。(台灣網 趙苗青 攝)
“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在活動現場。(台灣網 趙苗青 攝)
特約小記者蔡育璋採訪台青前輩何秉倫。(台灣網 趙苗青 攝)
李佩珍在“海峽論壇十年故事匯”上分享在廈門海滄院前社的故事。(台灣網 袁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