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在停滯、徘徊、迷茫的中國大地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衝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啟了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實踐,為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30年滄桑巨變使我們得出一個重要歷史結論: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社會主義才能永葆生機與活力。
事實證明,在新的歷史時期,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迎來了繁榮發展的春天,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可喜的成就。但是,這一領域裏,噪音、雜音仍不絕於耳。哲學社會科學是否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原本清清楚楚的問題,現在在一部分人心目中似乎並不明確。
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並不是要搞什麼話語霸權,而是説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不用試紙也不用顯微鏡,但運用什麼樣的立場、觀點、方法卻是至關重要的。毫無疑問,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中,不同學科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方法,包括一些實證方法。可是作為最一般的哲學方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我們一些人,一説解放思想,首先拿馬克思主義開刀。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特別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某種意義上説就是解放思想。否則,就會陷於謬誤。
當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須反對兩種教條主義。一種是空談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懂得隨著時代、實踐的發展變化進行理論創新,以新經驗、新結論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另一種“教條主義”,是迷信西方發達國家反映資産階級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把西方某些資産階級學派的理論甚至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主張奉作教條。
這兩種教條主義的共同特點是從本本出發,脫離中國實際,背離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對於第一種教條主義,經過多年鬥爭,全黨已經取得較為普遍的共識。在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黨中央始終強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那種把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詞句和個別結論當作教條的傾向,在黨內和社會變革中的影響日漸式微。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是黨和人民創新精神的勝利。對於第二種教條主義,理論工作者中早有質疑,黨的領導人也有告誡,但是至今還未引起思想理論界應有的反響,沒有進行認真鑒別,有的甚至還充作理論創新成果,向思想、政治、經濟和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滲透。假如我們忽視其危害,全盤“西化”的威脅就會向我們逼近,改革的方向、共産黨的執政地位、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都將受到挑戰。
是否毫不含糊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決不是一般的學術問題,而是政治上的大是大非問題。要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健康發展,避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那樣慘痛的歷史悲劇,我們就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立國之本,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當然,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堅持,決不是僵化和教條式的,而應該根據形勢的發展、事物的變化而不斷有所發展、豐富和完善。一方面,絕不機械照搬、照本宣科、對號入座,而是用活的靈魂予以規範和引導;另一方面,也不拒絕吸收、借鑒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明成果,既堅持主體性,又貫徹開放性,既堅持原則性,又運用靈活性。
那麼,如何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中的指導地位呢?一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立足於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善於對最鮮活的實踐經驗作出新的理論概括,使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二要紮根于中國土壤,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三要堅持與時俱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敏銳把握時代特徵,準確反映時代要求,深入研究回答改革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使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更加鮮明的時代特色,從而更好地擔負起“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神聖職責。(郭正禮: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