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聞週刊》12月1日一期文章】題:日本及後來者(作者 彼得 塔斯克)
對於在上世紀80年代末經歷過日本泡沫經濟的人來説,中國股市當前的大牛市可謂似曾相識。兩者有十分顯著的相似之處——一個新的超級經濟大國的崛起似乎已無法阻擋,令人瞠目的貿易順差,規模龐大的流動資金以及由傲慢、貪婪和愚蠢構成的牛市心理。
按市值計算,中國的一家銀行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銀行。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的世界五大銀行都是日本銀行(如今這五家銀行或破産或被迫調整資本結構)。當前,中國人在支付鉅資購買海外資産,這讓人想起了三菱地所株式會社1989年收購具有象徵意義的洛克菲勒中心。三菱地所在六年後半價出售了洛克菲勒中心。
兩者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年輕分析師和基金經理的薪酬暴漲,權證交易一片繁榮,股市收益導致公司利潤虛漲,IPO市場宛如出了故障的卡布奇諾咖啡機一樣泡沫不斷。真可謂換湯不換藥。
兩者的不同之處是,中國股市所表現出的諸多極端問題更為嚴重。以美元計算,中國股指自2000年以來暴漲了約800%。這已大大超過了日本股市在1990年觸頂時的收益。日本股指在當時長達八年的牛市裏攀升了700%。日本股市處於頂峰時,日經指數的交易價格是其賬面價值的5倍。今年秋天,滬市交易價格已是其賬面價值的8倍多。歷史上沒有哪個股市可以維持這一水準。
從內在實力上講,兩者根本沒有可比性。1989年時,眾多日本公司依靠幾十年的成功經營建立起堅實的業績記錄。而如今的中國成功企業中有許多是新公司。這些公司的管理水準和資産負債情況尚未接受股市大跌時的抗壓測試。
導致中國股市形成泡沫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流動性過剩。正如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中國的貨幣政策已受制于出口這部機器。為了抑制人民幣升值,目前的利率遠遠低於正常水準。與此同時,金融自由化向成百上千萬思想單純的中國投資者開放了證券市場,這些投資者終於得以將不斷貶值的銀行存款投到別處。很難想像泡沫程度更嚴重的狀況了。
但中國經濟史無前例的增長難道不能成為空前水準估值的正當理由嗎?這一思路所存在的問題是,中國的崛起從規模上講可謂史無前例,但從速度上講並非如此。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用了七年時間實現了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臺灣和韓國在上世紀70年代也是如此。
經濟的高增長會附有高波動性。此外,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已連續第四年超過9%,即便中國經濟仍在以西方經濟體無法企及的速度增長,無節制的資本投資、諸多瓶頸問題以及工資的上漲還是給企業盈利帶來了壓力。
然而,雖然已有很多專家就中國的問題發出警告,但中國泡沫市場可維持的時間會比所有人想像的都長。如果中國不調整貨幣政策的話,中國的股票還可能繼續上漲。果真如此的話,最終的附帶效應將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