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大學生村官:“外來和尚”獲得成長蛻變

2016年01月13日 14:30: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北京5月8日電(網路媒體走轉改(北京平谷)報道組 闞楓)他們是一批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和同齡的年輕人一樣,他們同樣趕潮流、玩微博,只是,他們的身影更多的時候僅屬於遠離城市的田間地頭,他們就是大學生村官。  他們到底抱著什麼樣的目的來到農村?剛從學校出來的他們能適應農村的生活嗎?他們未來的出路在何方?近日,網路媒體走轉改報道組來到北京遠郊的平谷區,在這裡記錄下了一個大學生村官的真實生活。

  畢業選擇:在同學的不理解中走進山溝

  雖然也是地屬北京,但是位於北京遠郊平谷區最北部的鎮羅營鎮,僅從當地人的口音中就可以判斷,這裡離北京市區真的很遠了,位於鎮羅營鎮的西寺峪村甚至離平谷城區都有近一小時的車程。由於地處平谷北部的深山區,歷史上這裡就是出了名的艱苦地區,但是在這深山溝裏幹了5年村官的王鵬説,這是他住過的最舒服的地方。

  今年27歲的王鵬大學一畢業就來到這裡。“當年找工作的時候也接到了一些企業到錄用通知,但是我一直就不喜歡城市生活的快節奏。”回憶起選擇畢業出路的決定,王鵬説他本來就是來自農村,畢業後再回農村一方面有自己性格上的考慮,也因為國家對大學生村官有很多優惠政策。

  很多人認為大學生選擇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中當村官是為了獲得戶口,但是家在北京延慶區的王鵬也選擇去農村,這在當時讓他的很多同學不理解。

  查看背誦村民檔案 儘快融入當地生活

  既來之,則安之。2007年7月,從北京經貿學院畢業的王鵬正式開始在西寺峪村做村幹部工作。雖然王鵬在大三時就已經入黨,在學校也當了好幾年的學生幹部,但是初到農村工作的他,面對瑣碎繁雜的“村務”,這個20齣頭的大男孩一直無法適應。

  “剛來的那段時間不知道自己要具體幹什麼工作,生活習慣不適應,甚至連當地人的一些口音也聽不太懂,心裏很茫然,天天就是熬時間,因為水土不服,吃飯還經常拉肚子。”在回憶起這些經歷的時候,王鵬還是記憶猶新。

  從學校到農村的轉變,艱難的適應幾乎是每個大學生村官都必需要經歷的過程。慢慢適應了山區農村生活的王鵬開始嘗試著跟村民接觸交流,以便開展工作。他漸漸開始主動和村民聊天,查看背誦村民檔案,記下了全村每一戶的家庭情況和成員姓名,走村串戶,與村民拉家常、陪老人聊天解悶,他通過各種方法融入到當地村民中。

  帶頭致富:“外來的和尚”得到村民信任

  西寺峪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果品,其中水果以大桃、蘋果、梨、柿子為主,乾果以板栗和核桃為主,但由於管理技術落後、交通不便利等因素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作為一個‘外來的和尚’,要想村民信任你,你就要想著為他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因為自己懂網路,王鵬和村內林業幹部商量,利用黨員遠端教育平臺的資源,開展科技致富教育,組織廣大村民觀看各類農業技術普及片,組織本村村民參加鎮農辦的技術培訓,引進果樹新品種,利用所學的電子商務專業知識,搭建果品銷售網路平臺。

  西寺峪村有119戶,344口人,黨員37名。由於地處深山區,村裏的發展比較滯後,各方面的情況也比較複雜,村民與村幹部之間長期缺乏相互信任。在王鵬當“村官”的兩年裏就換了3名支部書記,而王鵬也正是在這兩年裏,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真心付出贏得了村民們的信任。得到實惠的村民也越來越信賴這個“外村來到小幹部”。

  2009年11月,西寺峪村黨支部進行換屆選舉,王鵬高票當選為書記,成為了平谷區第一位當選黨支部書記的大學生“村官”。2010年6月村委會換屆選舉中,王鵬又被村民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成為當時北京市唯一一位書記、主任一肩挑的大學生“村官”。去年9月,在鎮羅營鎮黨委換屆選舉中,王鵬又以全票當選為該鎮的黨委委員。

  “要麼結婚,要麼分手” 穿梭在城鄉之間的愛情

  如今的王鵬已經成家,妻子是他從大學時代開始交往的女友。“當年我剛當村官的時候,她給我撂下一句話‘如果繼續劉子啊農村,要麼結婚,要麼分手’,現在我們共同做了一個最美好的選擇。”王鵬的妻子在北京市區上班,雖然每週小兩口只有一兩天團圓的時間,但是王鵬説,年輕人還是應該趁著年輕都多給自己留些奮鬥的時間。

  但是,在大學生村官的愛情中像王鵬這樣的走到“圓滿”的並不多。比王鵬早一年到平谷區當村官的張健是王鵬的好友,三年前當張健在3年村官期滿後繼續選擇留在農村,而在這件事,張健和女友最終還是分手。在聽到朋友提到自己“城鄉愛情故事”時,張健説,其實能陪大學生村官走到最後的愛情真的挺難。

  自2005年以來,平谷區累計選聘了979名大學生到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村委會主任助理,基本實現了每村2名大學生村官的動態平衡,專業分佈在旅遊管理、城市規劃等30多個學科。

  雖然在這些選聘的大學生村官中,有些人在3年期滿後選擇了其他的就業方向,但是無論怎麼樣,這些年輕人把自己的一段青春記憶留在農村,他們新鮮的知識和視野,無論對年輕人漸少的農村,還是對他們自身都是一個難得、有益的經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