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反“獨”促統

走基層民族地區蹲點手記:一個廣西"難點村"的變遷

2016年01月13日 14:2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南寧7月26日電(記者 鄒婷玉)“過去,村民只會種木薯,住的都是茅草房。村裏的泥巴路,一下雨就成棉花床,泥濘難行。”廣西隆安縣喬建鎮儒浩村村委會主任助理滕朝英稱,如今昔日的“難點村”儒浩村完全變了模樣,90%的村屯道路實現水泥硬化,村級衛生室、農家書屋、沼氣池、燈光球場等都建了起來。

  儒浩村村民陸遠是一名返鄉農民工,2007年開始搞林下養殖。他在一棵棵板栗樹之間用網圈出一個天然養殖場,放養了1.6萬隻“叮噹”雞。“養雞場採取公司+農戶+基地的形式,公司承諾保護價收購,並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指導。”25日,指著地上悠閒覓食的土雞,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養雞純收入將近10萬元。

  儒浩村裏像陸遠一樣發展規模養雞的專業戶還有71戶,全村年出欄35萬羽,年産值1700萬元。

  看著眼前發家致富的村民,很難想像,4年前儒浩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難點村”。2009年,廣西共確定201個“難點村”,村“兩委”班子領導能力不強、群眾威信不高、管理作風不民主、帶富能力不強是“難點村”産生的主要原因。

  “以前,在村民眼裏我們村幹部沒有什麼用,有事不找村幹部,很多事情還對著幹。”儒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陸英江説,由於村民不信任村裏的黨組織,連續10年儒浩村沒有發展一名新黨員。

  2009年,儒浩村被列入廣西“難點村”整治工作後,新成立的村委會班子把村民的期待化作動力,一改從前村幹部不作為的形象。

  “首先我們帶頭髮展産業,除了規模養雞,帶動村民種植甘蔗4000畝、木薯1200畝、香蕉1000畝、板栗1700畝,還積極引進年生産總值1200萬元的隆安縣鳴浩澱粉廠。帶著村民一起致富,村幹部才有號召力。”陸英江説。

  2008年儒浩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283元,2009年以後,農民純收入年增長21%,2011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至4630元。

  “過去,村民對什麼叫村務公開都不懂,更談不上民主管理。”儒浩村黨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陸偉民説,2009年後,村黨支部、村委會堅持公開財務收支,主動召集村民代表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討論修建生産路、水利三面光、人飲工程等事宜,並將討論的決定、實施結果全部在村務公開欄公佈,接受全體村民的監督。

  “自從村委會建起了村務公開欄,村裏辦事公開了、透明瞭,村民心裏也舒坦了。”村民陸啟栽樂呵呵地説。

  “村幹部和村民關係越來越好,村裏的各項工作就能順利進行。”陸英江説,3年來,儒浩村黨支部發展黨員工作也實現了常態化,每年都有2至3名村民加入黨組織,過去“7個黨員3顆牙”的黨員老齡化問題得以解決。

  廣西壯族自治區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余可進介紹,目前201個“難點村”已得到根本治理,情況明顯好轉,並通過市、縣兩級組織的治理達標檢查驗收,部分“難點村”由昔日“落後村”變成了“示範村”。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