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從"開門納諫"到"全球取經" 中國新五年規劃編制更開放

2011年06月03日 22:10:0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1月19日電(韓潔 江國成 張詩宇)參與中國“十二五”規劃編制的上百名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19日與諸多國際機構官員以及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展開“面對面的對話”——這在中國編制其最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歷史上尚屬首次。

  在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亞洲開發銀行聯合舉辦的“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方向和政策國際研討會”上,多次參與中國五年規劃制定的內部人士表示,這是中國第一次攜手國際組織共同開展五年規劃課題研究,並通過舉辦國際研討會向全球徵求未來發展建議。

  從中國制定“十一五”規劃前夕首次面向全國公開招標研究課題,到此次為制定“十二五”規劃向全球廣泛“取經”,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在制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越來越重視決策的開放和民主,越來越具有國際視野。

  “中國古代有位哲人説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在今天依然適用。”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勞倫斯格林伍德介紹説,此次研討會邀請了各大國際機構以及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多位知名經濟學家,從國際視角探討如何制定“十二五”規劃,實現中國經濟、環境和社會績效的再調整。

  “這是中國重大決策制度的一大進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國別主任南書畢告訴記者,中國向國際徵求“十二五”規劃制定意見,表明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具有“國際眼光”,同時中國的開放決策也為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學習中國發展模式的機會。

  出席研討會的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説,目前中國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經全面啟動。“十二五”規劃處於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最後五年,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

  參與“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的不少專家表示,與“十一五”相比,中國新的五年規劃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複雜,歷經三十年快速發展後的中國迫切需要通過完善政策和深化改革,推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已經是一個開放度很高、與世界經濟緊密聯繫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發展不僅僅取決於國內因素,也越來越受到國際的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善同説,全球經濟的調整將顯著影響中國未來的競爭優勢,從而影響中國的貿易發展方式;而國際能源供給緊張也影響中國粗放式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調整應該成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歷經多次調整,但以往的調整無一例外是以短缺為背景進行的,而“十二五”時期的調整則是在生産過剩背景下進行,應該通過調整經濟結構,釋放出長期被壓抑的國內需求。

  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不少專家指出,“十二五”階段帶給中國改革的一大挑戰就是解決當前面臨的一些階段性矛盾,如經濟可持續發展同資源環境約束髮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平衡以及基本公共産品供給的不平衡。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佩金斯説,在從低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轉型過程中,中國亟待在其戰略性規劃中進一步提高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除了降低居民儲蓄傾向,提高居民收入外,還應加快城市化進程。

  格林伍德表示,中國新五年規劃還應強調走“綠色發展道路”。中國未來的繁榮與發展同樣與應對環境變化息息相關,應該進一步加大“綠色”投資。這不僅能帶來巨大的內部效益,還會在國際上産生積極的溢出效益。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的發展政策讓4億多人成功脫貧,提高了人民的平均生活水準。‘十二五’規劃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解決中國經濟長期面臨的結構制約,確保不同收入水準的人口和地區實現平衡的經濟發展。”格林伍德表示。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