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

別樣臺北 茶路古道行

時間:2008-10-21 09: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一:改建的石泉岩祖師廟依舊古樸。(攝影/老霍)


  嘉慶年間,有位名叫柯朝的,自福建歸來,帶來武夷茶種在瑞芳鎮。道光年間,試銷福州後,頗受好評。由于氣候適宜,現今石碇、深坑一帶,早年處處可見茶田。茶商紛紛在萬華設立茶行,將茶運銷大陸。

  每當春、秋二季,茶農挑著茶葉,翻山越嶺,在祖師廟稍事休息,經由六張犁,到達萬華。

  秋高氣爽,臺北市的藍天特別地藍,白雲特別地白。

  我們從捷運木柵線麟光站下車,沿著臥龍街往莊敬隧道的方向走,至臥龍街431巷,山谷的一邊是墓地,另一邊則是住家,路的盡頭是石泉岩祖師廟。

  茶路難行今難辨

  石泉岩祖師廟有兩塊碑,一塊新一塊舊,民國74年,所立「茶路」碑寫道:「清嘉慶間有柯朝者自福建歸,以武夷茶植于桀魚坑。……茶農肩挑背負,分由格頭、烏涂窟、石碇、員潭仔、阿柔坑、萬順寮、土庫、深坑仔越觀山嶺,經石泉岩,下六張梨,售賣于市肆。」

  「善心之士醵金數兩,于石泉岩右側疊石為階,直達嶺頂,庶可減免顛頓之苦于萬一。有識者因以茶路名之雲。」茶路碑旁有清同治9年所立「重修觀山嶺路橋」古碑,可供證明茶路碑所言屬實。   

  清水祖師石泉岩

 

  道光24年(1844年),安溪楊士如捐資建廟于此,寺後有清泉自石縫中涌出,因而得名「石泉岩」。石泉岩拜清水祖師,因廟設于茶路古道的途中,為昔日茶農往來停歇的地方(圖1)。

  一位信眾告訴我們說:「因為山崩改建,原本土石修建的廟,現今還保留部份。」,祖師廟改建,方有現今的規模,廟旁還留有馬背式石頭厝,廟後還存有一座如土地廟般大小的「財神廟」。

  拳山古道接茶路

  「茶路古道」就在石泉岩祖師廟的旁邊,我們沿著石階步道,一步接著一步往上登,步道的一旁是陰宅,另一旁則是樹草叢生,登上嶺頂後,可以望見101大樓,遇上柏油路面的崇德街,有「土地公嶺古道」來會(又稱嶺頭古道)。

 

圖二:昔日茶路古道今天種的是文旦。(攝影/老霍)

 

  正當我們在查找連接步道「拳山古道」的時候(圖2),巧遇見一位在地的先生,他告訴我們:「古道入口處就在前面余步。」路旁有指示牌:「木柵路4段159巷」,就是拳山古道的入口處。

  大樹下的福德宮



圖三:蔓草已漸漸地淹蓋住拳山古道。(攝影/老霍)


  水泥步道沿著山坡往下沿伸,山的坡度越來越大,蔓草已經漸漸地淹蓋住步道(圖3),心想這就是所謂的古道嗎?山谷中種得是檳榔及文旦等經濟作物,只是一個個黃橙橙的文旦,中秋過後卻乏人採收。




圖四:古道穿過聯外道路的高架橋下。(攝影/老霍)

  古道穿過聯外道路的高架橋下(圖4),經過幾戶民宅,會見到兩棵長滿蕨類植物的大樹,樹下有一座紅色屋頂的「田寮福德宮」,福德宮還張貼舉辦平安戲的日期,呼吁鄉親自備素果牲禮祭拜。所幸拳山古道的途中,有這座福德宮的庇蔭,尚保存幾許古意(圖5)。

 


圖五:樸實的福德宮面對現代水泥橋。(攝影/老霍)

  退出田寮福德宮不遠,已經進入集資樓住宅區,經過坡內坑公園,來到木柵路四段,面對的方向正是貓空茶山區。

  來源:聯合新聞網 文/攝影陽明山達人老霍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