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v
我不能保證我們會成功,只是覺得如果不這麼做,我們最終會失敗。
背景:
2007年,扎克伯格決定免費開放Facebook平臺,將其打造成一個可以運行各種程序的軟件平臺。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了幾乎所有股東的反對。大家普遍認為,這種做法無疑是將Facebook最核心的機密透露給自己的競爭對手,而這簡直是一種自掘墳墓的行為,是在拿股東的利益當陪葬。這種行為,將意味著所有的合夥人都只是在無限度的投入,卻不能獲得任何收益。
在扎克伯格看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一定會有財富。但是當前Facebook正處在創業初期,實力尚弱,根本無力與大網站相抗衡。如果此時就收取費用,必然會將眾多的用戶推向競爭對手。但如果不收費用,讓用戶隨心所欲,在Facebook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那麼就會形成一種巨大的誘惑。尤其是對于一些軟件開發者來說,只要能吸引他們、留住他們,一旦他們開發出自己的新軟件,就會對這個平臺產生依戀,從而長期駐留下來。與此同時,他們還會拉攏更多的開發者過來。如此不用多久,Facebook就可能形成海量的用戶規模。隨著用戶的增加,Facebook的市場地位自然會越來越高,到時候,何愁沒有錢賺?
不過,其他股東仍然堅持Facebook應該建立一個完全封閉的係統,獨享各種利益,公開平臺就會失去本該屬于自己的利益。就連扎克伯格最堅定的同盟肖恩對此也持懷疑態度,他甚至在公開場合聲稱:“這是公司最大的一次戰略賭博,空前絕後!”
在眾人的一片反對聲中,扎克伯格並沒有改變自己的決定,他毅然決然地面向全球免費開放平臺。一時間,免費成了Facebook最大的亮點。大大小小的軟件開發者紛至沓來。一個個全新的程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用戶。用戶的增加,反過來又促成了更多更為實用的軟件開發。如此循環的結果,就是Facebook緊緊地黏住了大量用戶。很快,Facebook的用戶就超過了5億。
事實上,扎克伯格這種極強的判斷力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表現出來。
在高中三年級的時候,他和一個朋友共同編寫了一個MP3智能插件。該插件可以記錄用戶聽音樂的習慣,並以此來為用戶量身訂制播放列表。他倆因此同時被美國在線和微軟看上,微軟甚至提供了200萬美元的年薪!
然而,扎克伯格和他的朋友斷然拒絕了微軟的巨額年薪,選擇來到哈佛大學繼續深造。
選擇哈佛無疑是扎克伯格人生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作為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學,哈佛是一座鑄造傳奇的大學。在這里,先後誕生了8位美國總統和40位諾貝爾獎得主。而哈佛商學院久負盛名,培養出了微軟、IBM等這些商業奇跡的創造者。對于志向遠大的扎克伯格來說,只有哈佛才是最適合他的。
我們很難斷言,當初的扎克伯格一定會預見自己今天的成就。恰恰相反,許多年後他甚至坦言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運營一家公司”。也正因為如此,他當初舍棄200萬年薪的舉動才顯得彌足金貴。
事實無數次地證明:要堅持一樣東西,就必須舍棄另一樣東西,不會舍棄就不會得到,而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呢?
點評:
面對巨大的誘惑,扎克伯格始終從容不迫;面對眾人的質疑,他也從未妥協。他在稚嫩的年齡階段做出了老練的選擇,他用清澈的眼光看穿了世事的紛爭。
所有這些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種清醒的認識、一種不屈的意志。為了達到心中理想,即使放棄巨額所得,即使孤軍奮戰、破釜沉舟,亦在所不辭。
英雄總是孤獨的。因為在許多時候,他們必須突破常規,承受不被群體理解和接受的壓力,甚至被視為異類。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他們又是富有的——不僅僅在于他們物質所得的豐富,更在于他們精神境界上的滿足。正如扎克伯格所言:“總要有人來做這件事,”從中我們不難聽出幾分“英雄非我莫屬”的豪邁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