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二章 和孩子一起成長

時間:2013-08-27 11:34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反省自己的教育經歷

  無論你的成長過程如何,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經 歷。在沒有接觸到新的教育方法或教育理念的時候,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 覺地按照自己從父母那里繼承下來的方法教育孩子。個中問題,很難被自己 發現。一個家庭也好,一個民族也好,文化就是這樣被傳承的。其中既有優 秀的東西,又有糟粕的內容。所以,拋開社會大環境不談,僅從個人的角度 來說,每個人在準備做父母之前也都有必要反省自己的教育經歷。

  我的父親是個脾氣暴躁的人,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從來沒有坐下來慢 慢地講道理的時候,每次我犯錯誤(很多的時候未必是錯誤,只是和他的想 法不一致)他都會非常生氣。盡管我現在能夠明白他內心對我的愛,但在當 時,我並不會因為他的生氣而明白道理,甚至還會逆反。就因如此,在我的 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學習和領悟,這使我耽誤了很多時間。當 我長大後才發現,自己也同父親一樣,缺乏耐心溝通事情的技巧和習慣,並 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還繼續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我的女 兒。直到有一次,女兒回到家,說起她和同學一起吃中午飯,餐廳的服務員 不講道理欺負他們幾個小孩子,她去和服務員理論的事情。她描述事情的急 躁態度,讓我不僅看到了很多時候我的說話態度,還看到了父親的態度。那 一刻我明白了,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這樣不知不覺中繼承了祖輩的習慣, 而這些習慣卻並不一定是好的。當發現了自己的問題之後,我馬上和女兒 說:“我以前很多時候對你不夠耐心,真對不起。你不要像我這樣用急躁的態度和別人講話。因為這是沒有修養的表現,讓我們一起來改掉這個毛病吧。”

  改正問題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現在很多時候我仍然很急躁,但 是我正在慢慢糾正。改正問題從意識開始,如若你連意識都沒有,那麼距 離改正的路途恐怕會遙遠一些。當然,意識到了,馬上就改,恐怕也不太可 能。所以,即使別人意識到問題,也需要一個改正的過程和時間。從這一點 來講,對犯錯誤的人來說,越早意識到問題越有機會改正。而對于其他人來 說,要給犯錯誤的人一個改正的時間和過程。

  同樣,我也看到我的一個朋友總是很幽默地表達意見。後來在閒聊中得 知,她的父親很幽默,總是和她的母親開玩笑。因此,她從小在這樣的家庭 中自然學習到幽默的藝術。 反省自己的教育經歷,並不是全盤否定自己。成長中經歷的事情通常會 留下好與壞兩種痕跡,只要從中找到好的經驗,改進不足的部分,取長補短 方可趨于完美。

  還拿我自己來說,由于沒有人給我講道理,每天又不斷地被苛責,反而 鍛煉了我很強的觀察力、思考力、熱愛讀書以及追求完美的趨向。這就像樹 一樣,幹旱的地方,樹的根係就發達;濕潤的地方,樹的葉子就茂盛。父親 雖然暴躁,但是也有他的性格優勢。他勇敢、正直、博學、敏銳且客觀,這 些于我有很大的影響。雖然我的性格中有很多問題是教育的結果,但同樣不 可否認的是,很多好的地方也是教育的結果。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經 歷中得到了益處,也正因如此,反省自己性格的缺陷並不是容易的事情。當 你反省的時候,一定要找到你的教育經歷里帶給你有益的一面,同時反省這 種經歷帶給你的不完美的一面。

  通常來講,勇者少謀,智者不勇;冷漠的人當機立斷,柔情的人瞻前 顧後;仔細認真的人錙銖必較,豪放豁達之人又缺乏細致。人不能做到完 美,也沒有必要完美,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長處,明白自己的短處,然後 揚長避短。

  反省的目的不是否定自己,而是完善自己。為了孩子,我們要盡量做 到完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不能因為追求完美是痛苦的或者沒 有辦法達到完美而放棄對完美的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也是孔夫子說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 七十不逾矩”(注:語出《論語》)的意義了。如果沒有成長,也就沒有不同 年齡段的人生體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努力地完善自己。生命本身就是一 個過程,一個不斷完美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補償心理,很多家長希望自己成長中的缺陷能夠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得到補償,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我們需要用變 化的眼光去看待。比如,有的家長說,我小的時候沒有人管,現在我管你, 你還不願意。還有的家長說,我小的時候沒有條件去學習,你現在有條件卻 不好好學習。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的是,我們和孩子是 兩個不同的生命,這兩個不同的生命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中,不同的時代背景 下,如果按照自己成長中的經歷去教育孩子,這是不符合實際的。比如,我 們小的時候根本不學習,在父母督促下,學習肯定會有很好的結果。而今天 的孩子是有繁重的學習壓力,再督促他學習他當然會厭煩。此外,我們也不要 試圖通過孩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念過大學,就一定要孩子 考大學;不能因為自己喜歡鋼琴而沒有機會學習就讓孩子學習鋼琴,要把孩子 當做一個獨立的生命去看待。真正地去愛孩子,而不是變相地來愛自己。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問題時,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道歉。這樣做的原因在 于,只有有勇氣承認自己錯了的時候,才有可能改正錯誤。在向孩子道歉的 過程中也可給孩子一個明確是非的概念,讓孩子學會道歉,讓自己和孩子一 起盡量追求完美。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但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 的家?林語堂說:“女人的幸福不是政府給的,不是社會給的,是她嫁的那個 男人給的。”我說:“孩子的幸福不是政府給的,不是社會給的,是她出生的 那個家庭給的。”孩子們沒有經過考察就投奔我們而來。作為父母,讓我們 盡量追求完美,別讓孩子們失望。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