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吃飯也有故事

時間:2013-08-27 11:0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吃飯應該算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就是這樣一件本能的事,到了現在的 家庭中也會有許多故事。

  孩子小的時候都是被抱在懷里喂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他們就變成 了餐桌邊的正式成員。女兒剛開始吃飯時用勺子,等到她可以很好地使用 勺子以後才開始用筷子。其實我們並沒有教她怎樣用筷子,只是和我們一 起吃飯的時候,看我們用筷子她也要用。剛開始她用不好,甚至每只手拿 一支筷子敲打桌子和碗。孩子就是孩子,在他們眼里一切都可以成為遊戲。 我並沒有阻止她,反而也在敲,而且敲不同的地方,敲出來的聲音也不一 樣,還敲出節奏。她看了很新奇。我問她能不能像我這樣敲?她當然不行。 于是我告訴她說吃過飯再敲。我們只要把任何的過程都看成是一個可以教 育和溝通的過程時,孩子是沒有問題的。對于孩子的行為,凡是我們不想 看到的都歸結為淘氣,那孩子就越來越淘氣了。實際上並不是孩子淘氣, 而是我們把自己不希望的行為定義為淘氣。所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孩子 就會變得可愛。

  剛開始用筷子時,孩子都是用不好的。女兒像拿勺子一樣地大把攥住筷 子,吃得很費勁,米粒掉的比吃進去的還多。但這就是孩子的可愛之處,他 們不會因為用不好筷子而難堪,我們也沒有管她,而是給她示范怎樣拿筷 子,過了一段時間她就可以用得很好了。當她會用筷子的時候,我就讓她嘗 試換另外那只手用。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中國人用筷子吃飯,西方人用刀叉吃飯,其實每個方式都有其好處。西方人用刀叉,鍛煉了左右手的協調; 中國人用筷子,鍛煉了手指的靈活。因為用右手的人多,我們的左腦相對發 達。左腦主管語言、形象等能力,右腦主管邏輯和空間等能力。左右手同時 鍛煉,對于左右腦的開發很有好處。我們不能忽略日常行動對大腦的開發作 用,而且這其中的關係已經被科學家所證實。孩子從小地吮拇指,穿衣服, 係扣子,使筷子等等,都是鍛煉。我們不能因為怕麻煩而一次又一次地剝奪 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現在有很多爺爺奶奶擔心孩子吃不飽吃不好,便會喂孩子吃各種各樣的 東西。我們可以想想,吃飯是本能的事情,連貓狗這樣低等生物都可以吃飽 飯,人怎麼會吃不飽飯呢?如果不是在糧食短缺或者特殊的情況下,誰願意 挨餓呢?

  有一次我出差,讓老人來幫忙帶女兒幾天。等我回來之後發現孩子不 會在桌邊坐著自己吃飯了,而是老人追著喂著吃。看到這樣的情況,我知道 這是老人的問題。有一天午飯前,我說今天誰也不許喂她。我叫女兒過來吃 飯,她像沒聽見一樣還是玩自己的東西。我們也不管她,吃完以後該幹什麼 幹什麼。過了一會兒,她餓了。我說:“現在已經沒有飯了,為什麼剛才你 不來呢?再吃飯要等到晚上了,以後說吃飯的時候趕緊過來。”老人看不過 去要給吃的,我堅決讓她餓半天,當然那天的晚飯比較早。當晚上我們開飯 的時候,女兒第一個跑來,而且從此以後,不管在哪,只要說吃飯了,一定 會乖乖地等著。後來女兒認識了樓下的一個小朋友,有時到那個小朋友家去 玩。有一次回來和我說,總算知道為什麼那個小朋友那麼胖了。她們玩的時 候,她媽媽一會兒給她一個肉丸子,一會兒給她一個餃子。孩子胖有很多原 因,大人單方面地以為孩子沒有吃飽,便沒有限量地喂食,恐怕也是一個原 因。其實喂飯的害處有很多,不僅使孩子失去了自己使用勺子和筷子的鍛煉 機會,還會讓孩子不認真地對待吃飯這件事,因為他們知道不吃飯大人會著 急,更重要的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對于飯量沒有感覺。這也就是盡管現在的 條件好了,仍然出現那麼多孩子要麼營養不良要麼肥胖的原因。 我和很多朋友講過這樣的經驗,但是很多人都因為舍不得讓孩子挨一次 餓,而把吃飯當成了負擔。當然,這也僅僅是我的經驗,僅供參考。

  其實我的方法依然是中國式的,很多西方人根本不是按我們的所謂三餐 來進食,什麼時候餓了什麼時候吃,對于小孩子也是如此。我還聽說美國的 幼兒園里沒有統一的開飯時間和睡覺時間,每個孩子都很隨意。所以教育孩 子也是要考慮環境因素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我們總要在自由和約束 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點。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什麼樣的飯菜有什麼營養,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應 該吃什麼,每個季節怎樣吃最健康,出去吃飯我們應該尊重什麼樣的禮儀, 什麼樣的飯店是什麼樣的檔次,在什麼樣的飯店點什麼樣的菜等,這些都是 需要進行教育的—與吃飯有關的問題還有很多。 中國人說家教很重要,其實西方人也這樣認為。按我的話來說,國家 的保障只能保障我們得病的時候有錢去治療,但是不能保障我們不生病。 一個人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別小看家庭生活的細節,這 些習慣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忙,讓孩子讀寄宿學校,只有周末開飯的時間才可以 看到孩子,把一周積攢的問題全都在這個時間拋出。試想一下,誰喜歡這樣 的就餐環境呢?所以,孩子們會逃避。在吃飯的時候還是談論一些輕松的話 題或者不會引起任何一個人緊張的話題為好。 有的人說,今天沒有經過任何培訓而匆忙上崗的職位就是做父母,在某 種程度上是這樣的。健康的人都具有生物學上的生育能力,但是,所有的人 是否都具有人類學上的養育能力呢?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動物靠遺傳傳遞 生存本能,而人是靠教育來傳遞人類的知識和規則。可是,如果一個人沒有 得到很好的教育,那麼人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麼呢?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僅 僅去創造一個生命,更應該承擔的是教育的職責,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 老師。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