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第三章 素質到底是什麼

時間:2013-08-27 10:46   來源:中國臺灣網

  我對素質的理解

  素質教育已經被談論了很多年了,但什麼是素質,什麼又是素質教育? 我們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似乎還存在問題。

  素,原來、原本的意思;質,質地。例如:榆木和檀木都屬于木本植 物,但由于其質地不同,用處則相去甚遠。就生物意義上看,人有很多本 能,如吃飯、睡覺、痛苦、高興等,這就好比不同種類的樹木之間相同的地 方。我們所說的人的素質,更多的時候應該是體現在非生物學的范疇中。由 于個體素質的差異,生命的過程會有很大的差別。

  一個近乎完美的人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呢?健康的身心、豐富的知 識、文明的理念、良好的修養、處理問題的能力。

  健康的身心:身體的健康很重要。對于個人而言,身體的健康是享受生活 和完成工作的前提。心理的健康比身體的健康更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 的很多人正是因為心理的不健全,而使其才能不能充分地發揮。一個優秀的人 所應具備的心理品質至少應該包括:寬容、謹慎、豁達、勇敢、敏銳、智慧等。 一個心胸狹小的人、粗心大意的人、目光短小的人、缺乏勇氣的人,反應遲鈍的 人或者缺少智慧的人無論如何不能說是優秀。典型的人物對比要數《三國演義》 里的周瑜和孔明。周瑜因為心量小而被諸葛亮氣死。就《三國演義》的文學描 述來看,諸葛亮則是集寬容、謹慎、豁達、勇敢、敏銳、智慧于一身的典范。 豐富的知識:一個人知識貧乏,不能算完美。博學是優秀人士的共同特 點。博學可以是所有學科都涉獵得廣博,也可以是某個學科知識的深厚。非常博學的人通常是以一個學科為基礎而博大的,所以真正博學的人是既博且 專的。現在中國的學術界的狀態是專的人多而博的人少。人類的知識發展到 今天,任何人窮其一生能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就知識的博和專來說,評價普 通人和專業人士的標準是不同的。對于普通人來講,只要滿足日常生活和工 作的需要就可以了。知道所有知識是不可能的,缺乏基本生存知識是不應該 的。在這樣一個范圍內,大概可以判斷出所謂博學的含義了吧。

  文明的理念:關于文明,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內容。文明也是一個動 態的進步過程。今天的中國因為在很多觀念上的差異,對于文明的理解也就 有了分歧。有些我們認為是文明的東西,其實是舊時代的垃圾。有些我們還 不能理解的概念,可能蘊含了人類文明的內容。這里我們只說一個簡單的問 題。比如遵守規則。作為現代人,文明的標志之一就是要遵守規則。當然, 這個規則是大家公認的,經過合法程序形成的。一個文明的社會某種程度也 是靠規則規范的社會。

  良好的修養:一個人的修養是從其外在的行為中表現出來的。所謂“誠 于中而形與外”,如果沒有內在的修養,不會有外在的優雅。如果沒有外在 的優雅,那麼內在的修養肯定不到位。

  處理問題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的事情。正像古人所 講,世事如棋局局新。怎樣觀察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做出決策?這需 要知識、理念、智慧、觀察、分析等綜合能力的運用。不管擁有多少知識, 不能解決問題的話,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如果沒有觀察和決策,那麼勇 敢、智慧等品行又如何表現呢?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勇敢、智慧是在其決策 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我們希望培養出有素質的孩子,那麼什麼是素質是我們首先應該明白 的問題。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我們就會發現四種基本能力是很重要的基本素 質。我總結為:觀察力、分析力、決策力、記憶力。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