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9.辮子二三事

時間:2013-04-02 10:16   來源:中國臺灣網

  父親的辮子,是大家所爭論不休的。清華園中,有兩個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誰,一個當然是父親,辮子是他最好的標志。另一個是梁啟超先生,他的兩邊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許是曾割去一個腎臟的緣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畢,母親就替他梳頭。有一次,母親事情忙完了,或有什麼事煩心,就嘀咕他說:“人家的辮子全都剪了,你留著做什麼?”他的回答很值得玩味,他說:“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

  不少人,被北大的學生剪了辮子,父親也常出入北大,卻安然無恙。原因大概是他有一種不怒而威的外貌,學生們認識他的也不少,大部分又都是仰慕他、愛戴他的。況且一條辮子並不能代表他的一切,所以沒有人會忍心侵犯他的尊嚴。

  由于他的辮子,有人將他與當時遺老們相提並論。他不滿于當時民國政府政客及軍閥的爭權奪利之種種行事,而懷念著清代皇室,也是實情。至于有人說他關心及同情復辟派,以及向羅振玉匯報消息,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的《王國維全集》之書信集中,或許可窺見一二(如在民國六年〔1917年〕6、7月間致羅的書信)。但在同書194、195頁,即民國六年6月30日致羅函中謂:沈曾植(浙江嘉興人,清末大儒,其父為曾國藩老師)北上參與復辟活動,其家人對父親偽稱赴蘇。以他們間私交之深,尚加隱瞞,可見父親與民國六年張勳復辟,並無關聯。熱衷或參與政治活動之說,更屬無稽。

  近來羅振玉的長孫羅繼祖,極力強調父親的死為“殉清”及“屍諫”。其言論的根據是父親的遺折,但是遺折卻是羅振玉所偽造的,理論的據點,建立在虛無的事物上,可信度是可想而知的。溥儀後來也知道遺折是偽造的,羅繼祖引了溥儀一句話:“遺折寫得很工整,不是王國維的手筆。”他還添了一句:“這話倒是說對了。 ”不知他指的是“字”還是“遺折”本身。

  其實羅振玉與父親,在學術上成就方面,兩人齊名,而在人品方面,卻褒貶各異。其中也有不少是憑個人的好惡,信口開河,甚或加以渲染,使身為長孫的羅繼祖,不得不借兩人間的共同點,找出接近、類似之處作對比,從而替乃祖辯解。

  父親對儀表,向來不重視,天冷時一襲長袍,外罩灰色或深藍色的罩衫,另係黑色汗巾式腰帶,上穿黑色馬褂。夏穿熟羅(浙江特產的絲織品)或夏布長衫。除布鞋外,從來沒有穿過皮鞋。頭上一頂瓜皮小帽,即令寒冬臘月,也不戴皮帽或絨線帽。

  那時清華園內新派人士,西裝革履的已不在少數,但他卻永遠是這一套裝束。辮子是外表的一部分,自日本返國後,任何時期他如果要剪去辮子,都會變成新聞,但那絕不是他所希望的。從他保守而固執的個性來看,以不變應萬變是最自然的事。這或許是他回答母親的話的含義吧。

編輯:楊旋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