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臺北城文藝散步

時間:2013-08-09 16: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城文藝散步

  ~楔子~

  每個地區都會有這樣一座城市,擁有閃閃發亮的都會生活,擁有最尖端的科技和時尚,擁有大量的未知、承載著大量的憧憬。即使人人都說冷漠,即使物價昂貴、生活不易,但總是能讓年輕人趨之若鶩。比如東京,比如紐約,比如上海,比如臺北。

  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臺北就是一座夢想之都,大量臺灣中南部的年輕人涌向臺北。倣佛只要去了臺北,就可以過上夢想中的生活。就像林強的歌曲《向前走》歌詞中所寫的:“我欲來去臺北打拼,聽人講啥物好康的攏在那(聽人講,什麼好東西都在那)……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

  而在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中,臺北又是一座艷俗而殘酷的城市:“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臺北不是我想象的黃金天堂,都市里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那海峽另一端的大陸民眾,記憶的臺北,又是怎樣的呢?

  小柚眼中的臺北,曾經是世界上最熟悉又最遙遠的城市。念中學的時候,家里的電視機可以收看臺灣的電視節目,每天可以看到電視里臺灣的主持人和嘉賓們討論著當天的新聞和八卦,尤以臺北的最多。忠孝東路的百貨公司舉辦周年慶、西門町又有藝人開簽唱會、士林夜市新出現一種美味小吃、天母的一棟公寓里拍到靈異現象……不知不覺地記住了一大串臺北的地名,即使並不知曉它們在臺北哪里。可是那時臺北又是多麼遙遠。僅隔著一道海峽,卻幾乎沒有人有機會前去一探究竟。

  去過臺北六七次之後,臺北已經不再那麼神秘,變得真實和鮮活了許多。見過在繁華馬路上騎重型機車的鴟車族,也見過在路口做義工的“交通義警”;遇到過因為擔心我安危而不願給我指路的善良大姐,也遇到過表情冷漠、警惕防備的年輕人。啊,這都是臺北。

  今天在臺北的街頭,可以輕松地遇到香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地的旅行者。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心中的臺北。臺北的魅力在哪里?一起跟隨小柚來臺北城文藝散步吧。

  #艋舺龍山寺#(免費)

  “艋舺”,即今天的臺北市萬華區,是臺北的發源地。原本生活在艋舺的是平埔族,後有福建泉州一帶的漢人來到這里,形成一個小聚落。當時平埔族人劃著獨木舟在淡水河上與漢人貿易,“艋舺”就是獨木舟的意思。

  來到臺灣的泉州人,不但帶來了泉州人使用的閩南語,也帶來了泉州人的神靈信仰。早年的艋舺地區,瘴毒瘟疫肆虐,生活環境惡劣,人們非常渴求神靈的庇佑。1738年,當地人開始興建艋舺龍山寺。龍山寺是主祀觀世音的佛教寺廟。目前全臺共有五座龍山寺,分別在艋舺、淡水、鹿港、臺南和鳳山,五座龍山寺都由泉州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

  艋舺龍山寺修建完畢後,多次在地震、臺風中遭到毀壞。在美軍的空襲中又被炮火擊中,殿堂全毀,但觀音像卻毫發未傷。以往每次空襲,當地居民都會來到龍山寺躲避,唯這一次因為殿堂內蚊蟲兇狠而紛紛返家,以至于殿堂倒塌時無人受傷。當地人相信這是觀音菩薩的恩慈,因而戰後龍山寺的香火更盛。

  今天的艋舺龍山寺,被列為臺灣二級古跡,是臺北香火最盛的廟宇,為臺北三大寺廟之首(另兩個為保安宮和清水岩祖師廟)。來到臺北,龍山寺是不能錯過的重要一站。

  ?特別活動?龍山寺元宵花燈展 

編輯:馬小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