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峽谷
~楔子~
《孤獨星球》雜志國際中文版,透過明察暗訪,詢問許多在臺灣旅行的老外,最終評選出的老外心中臺灣最美20景,太魯閣位列榜首。而英國維京旅遊保險公司評選的全球十大必遊景點,太魯閣位列第5,著名的美國大峽谷卻未能入榜。太魯閣的精彩程度可見一斑。
太魯閣的形成與板塊碰撞、水流侵蝕作用密不可分。千百萬年來,亞歐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不斷碰撞和擠壓,在板塊邊緣形成巨大的褶皺山脈,即今天巍峨聳立的中央山脈。而太魯閣,就位于中央山脈東側。由于中央山脈的不斷隆起,頂層的岩層因風化侵蝕而剝離,底層的大理岩層則逐漸露出地表。再加上立霧溪持續的切割作用,便產生了遍布峭壁與深谷的太魯閣。
“太魯閣”一詞,源自于當地太魯閣族人的語言“Truku”,是太魯閣族其中一個部落的名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日本人將“Truku”轉化為日語“Taroko”,寫成中文即“太魯閣”。在當時,太魯閣即被規劃為“次高太魯閣公園”,入選“臺灣八景”之一。抗日戰爭結束後,次高太魯閣公園被廢止,一直到1986年,才被重新規劃為太魯閣公園,面積超過九萬公頃,范圍橫跨花蓮、臺中、南投三縣市。
太魯閣有所謂內外之分。以天祥為分界點,天祥以西為“外太魯閣”,為連綿的高山地區,適宜欣賞臺灣中部的山地之美;天祥以東的區域為“內太魯閣”,是峽谷景色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旅行臺灣不得不到的必訪之地。雖然已經旅行過太魯閣數次,但依然每一次都被太魯閣之美所震撼。請一起跟隨小柚的腳步,領略太魯閣之美。
#太管處#(免費)
太管處即太魯閣公園管理處,是遊覽太魯閣的第一站。太管處有遊客中心、生態遊憩館、人與自然館等展館可以參觀,還可以免費借用安全帽、拿取觀光手冊和遊園地圖,敬請充分利用。若要飲食,太管處也有商鋪提供餐飲服務。
#砂卡礑步道#(免費)
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步道”,是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為修建立霧發電所而從崖壁中開鑿出來的羊腸小道。“砂卡礑”在當地原住民的語言中就是“臼齒”的意思。行走砂卡礑步道,可欣賞清澈碧綠的砂卡礑溪以及青翠的峽谷景色。
砂卡礑溪是立霧溪最東側的支流,發源于二子山與曉星山之間,全長16.65公里。溪水中散布大量的巨石,景色壯觀。砂卡礑步道即沿著砂卡礑溪逆流前行,全長4.5公里,往返需4小時。但難度較低,為公園內的第一級景觀步道,不管是老人還是孩童都可以體驗。不過受不定期的自然災害影響,開放的區域常有變動。
砂卡礑步道
交通:從太管處出發,步行經過砂卡礑隧道後,沿梯子往下走到步道口。或從太管處搭乘“臺灣好行”公車,在砂卡礑步道站下車。
安全提醒:砂卡礑步道高度有限,遊覽時要小心頭頂上方突出的峭壁。
#布洛灣#(免費)
布洛灣是一處地勢較高的臺地,在太魯閣語中意為“峽谷的回音”。這里曾經是太魯閣族人的部落,現在為太魯閣公園內的一座管理站,規劃有太魯閣族文物展示館、環流丘公園等景點供遊客參觀。
太魯閣族是臺灣官方承認的14支原住民族之一,即我們所說的“高山族”的其中一族,目前有3萬族人。原本的太魯閣族並不生活在這里,而在中央山脈以西的濁水溪上遊,即今天的南投縣仁愛鄉,被視為賽德克族人的一支。後來因為神秘的原因,他們越過中央山脈,來到太魯閣地區生活,與仁愛鄉的賽德克族人漸漸產生差異,而成為獨立的一個新民族“太魯閣族”。
在布洛灣太魯閣族文物展示館中,可以欣賞到太魯閣族人手工制作的藤編背簍、簸箕、佩刀、民族服裝等,還可以聽義工講述太魯閣族人的故事。若想要購買太魯閣族特色的紀念品,布洛灣有一個伴手禮商店,可買到太魯閣族人的衣服、布包、飾物、原住民音樂CD等商品,頗受遊客喜歡。
布洛灣
交通:從砂卡礑搭乘“臺灣好行”公車,在布洛灣站下車。
#燕子口#(免費)
燕子口是太魯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還未進入步道內,景色就精彩連連。一側是近乎垂直的陡峭崖壁,另一側就是幾十米深的立霧溪谷,水流的轟鳴聲在山谷間回蕩不絕。而公路則是硬生生在山間開鑿出來,汽車一輛輛在崖壁下方通過。抬頭仰望,讓人膽戰心驚。
而燕子口步道,則是一條開鑿在山腰和山洞中的景觀步道。走在步道中,可以看見充滿野性的岩壁和一線天奇景。由于常年被溪水侵蝕,峽谷下方的岩壁,形成一道道奇特的紋理圖案。而“燕子口”名字的由來,則是因為早年修建中橫公路時,築路工人們看到無數燕子聚居在岩壁上的洞窟里,便把這里叫做“燕子口”。可惜公路修通後,日夜車流不絕,燕子全都飛走了,僅剩下岩壁上大大小小的洞窟。
燕子口步道全程約1.4公里,步行需30分鐘。
燕子口
交通:從布洛灣出發,沿“布洛灣—燕子口”步道可直接走到山下的公路上,再往前步行一小段路即達。或在布洛灣搭乘“臺灣好行”公車,在燕子口站下車。
#九曲洞#(免費)
九曲洞步道原本為中橫公路的一段,因人車共道存在安全隱患,所以在1996年新修建九曲洞隧道供機動車輛通過,而九曲洞步道則僅供遊客通行。
九曲洞步道全長約為2公里,是整座太魯閣公園內最精彩的路段。走在步道上,奇峰怪石隨處可見,立霧溪的轟鳴聲不絕于耳。一抬頭,高達上千米的斷崖氣勢磅薄,光禿猙獰的岩壁也震人心魄。世間雄奇莫過于此。
立霧溪峽谷兩側均為垂直陡峭的山壁,九曲洞步道到底是怎麼修建出來的呢?沒有別的辦法,就硬生生地從山壁間開鑿出一條凹陷的路來。走在步道上,不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讓人讚嘆連連,步道本身也讓人感嘆不已。看著那嶙峋的岩壁,不得不佩服前人的勇氣和毅力。也要感謝他們,為後人建造出這條世界級的景觀步道。
九曲洞
交通:從燕子口搭乘“臺灣好行”公車,在九曲洞站下車。
安全提醒:
燕子口和九曲洞一帶,是落石最易出現的路段。遊覽時要戴安全帽,盡量靠山壁行走,同時留意周圍的土石變化。若是遇上臺風天,不建議在太魯閣旅行。
#天祥#(免費)
天祥距離太魯閣入口約19公里,是遊覽太魯閣峽谷的終點,目前為一處重要的休憩區。這里有餐館可以飲食(但價格較貴),也有郵局可以寄明信片。若想要在太魯閣過夜,天祥也有便宜的落腳點。
“天祥”原名“塔比多”,因為附近的太魯閣族部落塔比多而得名。中橫公路修建後,為紀念文天祥而改為“天祥”。天祥是塔次基里溪與大沙溪的交匯處。碧綠的塔次基里溪與略帶藍色的大沙溪交匯後,形成著名的立霧溪。跨越大沙溪的稚暉橋,是連結天祥與太魯閣的重要橋梁。天祥的另一座橋普渡橋,連結天祥與對面山上的祥德寺,為立霧溪上的第一座橋。
規劃太魯閣兩日遊的旅行者,第二天可以從天祥出發,繼續遊覽豁然亭步道和白楊步道。白楊步道上的白楊瀑布,為雙層瀑布,形態優美值得一看。但遊覽完九曲洞步道後,豁然亭步道與白楊步道都顯得黯然失色。規劃一日遊的旅行者,也可就此返回。
天祥
交通:從九曲洞搭乘“臺灣好行”公車,在天祥站下車。
#長春祠#(免費)
從天祥坐公車返回,經過布洛灣後,會來到太魯閣公園內的著名景點長春祠。
長春祠的外觀為唐代亭臺樓宇風格,坐落在長春隧道西邊,是為祭祀在中橫公路修建過程中殉職的築路英雄靈位而建。絕妙的是,從長春祠的亭臺下,流出一條潔白的溪水,隨陡降的地形而形成一條中分的飛瀑(“長春瀑布”),讓靜態的長春祠頓時鮮活了起來。長春祠與長春瀑布,是太魯閣的標志性景觀。
長春祠
交通:從天祥搭乘“臺灣好行”公車,在長春祠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