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小鎮的百年物語
~楔子~
淡水位于淡水河入海口的北岸,是一座瀕臨臺灣海峽的小鎮。淡水屬于新北市(原臺北縣),正式區劃名稱為新北市淡水區。
淡水小鎮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人生活在這里。17世紀,從新航道中獲益的西班牙人覬覦東方,盯上了有著優越位置的臺灣島。1626年,西班牙人進攻淡水,兩年後在淡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並以此作為其在北臺灣的統治中心。不過西班牙人的統治沒多久,1642年便被荷蘭軍隊打敗。後來,荷蘭人在原聖多明哥城的位置重新修建了城堡,取名“安東尼堡”,也就是今天的淡水紅毛城。
淡水在1858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後,成為國際通商港口。進出臺北的貨物,都需要經過淡水,淡水隨即成為當時臺灣的第一大貿易港。西方的宗教、教育、醫療也都隨之進入淡水,讓這座小鎮成了臺灣最西化的地區之一。
進入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後,淡水的“黃金時期”逐漸遠去。由于港口的淤積與基隆港的建設,淡水曾經的地位不再,重又回歸靜謐的小漁港。不過美麗的景色,還是讓淡水榮登當時的“臺灣八景”之一。今天的淡水已經轉型為著名的觀光小鎮,尤其到了周末,許多臺北市民喜歡搭乘捷運來到淡水做一次一日小旅行。
小柚很羨慕臺北人,有這樣一處近郊的濱海小鎮,可以散步,可以吹風,可以欣賞美麗的落日,還能品嘗獨特的美食,在忙碌生活中找尋一份閒滋味。不妨坐上捷運去淡水,去感受這座百年漁港小鎮之美。
#淡水老街#(免費)
淡水老街,是淡水小鎮最早發展起來的區域。今天的淡水老街,是包含中正路、清水街、重建街、公明街等街道在內的總稱,是旅行者來到淡水必遊的街區。從淡水捷運站出來,沿著中正路往西北方向直走即可到達。
記得第一次去淡水旅行,找了許久都沒找到淡水老街在哪里,直到旅行結束之後,才發覺自己原來一直在淡水老街內走。現在的淡水老街,外觀與想象中的老街不太一樣,古老民居大多都已變成三四層的新建築,街上繁華又熱鬧,看起來歷史感不夠。若要找尋有古意的淡水老街,可以去重建街走一走。
重建街形成于清朝嘉慶年間,有“淡水第一老街”的稱號。重建街原名叫“九崁街”,“九崁”就是閩南語“九間”的意思。據說是因為這條小街上最初僅有九間店鋪,因此得名。20世紀60年代後,重建街因為地形崎嶇、路途不便、人潮轉移而逐漸沒落。大部分遊客都只會去中正路、公明街和環河道路走一走而已,少有人發現這條藏在山坡屋舍中的古老小巷。
重建街緊挨著福佑宮,沿著一旁的小路就可以走上去。和假日里人潮洶涌的中正路相比,重建街要安靜許多。街道的兩側,保留了一些頗有歷史的古厝。斑駁的牆壁上已經長出了青草和花朵,屋頂也被藤蔓覆蓋,看起來頗有藝術氣息。站在小街高處的石階上,還能看到淡水河和對岸的觀音山,是很新奇的角度。
重建街上,有一間不起眼的“香草街屋”,算是重建街的一座小小的精神燈塔。沒有奪人眼球的大招牌,只在屋外懸挂了一塊舊舊的方形板,寫著“香草街屋 茶飲?手作?盆栽”,一不小心就會錯過。這不是一間老店,但是一間有故事的小店。其房屋是蔡以倫先生的祖厝(已被列入新北市定古跡)。蔡以倫原本是一位媒體工作者,在經歷了商業失敗後,經叔公點撥,在香草中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個方向。他去臺東學習香草的種植與療愈課程,2011年在重建街開始經營這個小小的香草街屋。店內有迷迭香、薰衣草等各種香草盆栽,以及使用自種香草制成的小玩意兒。街屋還開設香草植物應用DIY課程,老師是資深香草愛好者、淡水社區大學的馬品潔講師。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去親身感受香草的無限可能,深度旅行者不妨去體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