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孤帆下東吳

時間:2012-05-28 11:1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在劉備的一生中,這次的敗退之行可以說是最為慘重。

  曹操起先還只是命令部下數員大將追擊,後來經不住荀彧再三進諫:“此時不乘勢滅了劉備,再無這般良機了,一旦放走劉備,則如放虎歸山,日後必成大患。”于是又增派數萬騎兵馬,並親自下令:“不論劉備逃到何處,務必追殺之!”

  因為這個緣故,劉備一行不止在長詈橋附近遭到痛襲,一直退到漢水渡口,曹軍都緊追不舍,令劉備受到前截後追,狼狽不堪。

  “莫非我劉玄德命數已盡?”劉備哀嘆著,情不自禁又陷入絕望。

  幸得援軍天降,先前派往江夏的關羽從劉琦那里借得一萬援兵,日夜兼程直插漢水,終于趕上了劉備一行。

  “啊,看來老天沒有舍棄我劉玄德呀!”

  逢此遭際,不由人不認命,命數運氣全仗靠了老天便是。對劉備來說,這一路上忽喜忽憂、九死一生,宛如一個前程未卜的人漂浮在茫茫大海上一樣,一任怒濤和暴風雨翻弄。

  “趕快渡江,切勿遲緩!”

  劉備一行急急登上關羽備好的渡船,駛離危險的渡口。

  船上,關羽聞聽得糜夫人的死訊,重重地嘆了口氣說道:“當初會獵于許田時,我便要殺了曹操,哥哥卻死活不允。要不是哥哥死命勸阻,哪會有今天這般狼狽?”

  見關羽憤然抱怨,劉備只得好言相勸:“話可不能這麼說哩。當初,為了天下大計,我等絕不可釀出什麼亂子,再說我對曹操也是惺惺相惜,故而才勸阻賢弟。倘若蒼天真的佑助我等,早晚有一天,總會再有機會一逞抱負的。”

  說話間,江上忽然傳來一片喧叫聲和鼓聲,越來越近,河水也泛起陣陣漣漪。

  “不好!怕是曹操的水軍追來了!”劉備大驚失色。

  關羽急忙走上船首,朝後張望。

  只見遠處無數船只順風張帆,如螞蟻般列陣前行,最前頭一艘船顯得特別巨大,劈開白色水波,疾迅而來。仔細一瞧,船首站立著一位年輕小將,身披白色戰袍,罩著銀色鎧甲,顯得英姿颯爽,正朝這廂使勁揮著手。

  “叔父!叔父!別來無恙?一向音信疏遠,實在多有罪過。今小侄特來拜見叔父,當面謝罪!”

  沒過多一會兒,小將的喊聲也隨風傳來。原來是特意從江夏城趕來接應的劉琦。

  劉備並關羽等自然是心中大喜。船舷相接,劉備托著劉琦的手將他迎過來,眼睛里噙著淚水說道:“真難為賢侄了,危急之中,幸得你來相救。”

  江上又行一程,忽又見一簇兵船如箭飛似的追上來,先頭一艘船的船首上巍然立著一位高士,綸巾鶴氅,神採奕奕絲毫不遜武將。不消說,這人便是孔明。

  孫乾也乘在另一艘船上。

  諸將不由地驚訝:孔明如何這樣巧也趕到這里的?孔明也不多言,只是微微一笑:“我料著到這一帶應該能和主公等會合,所以盡起夏口(位于今湖北武漢附近)之兵馬,早早便等候在此了。”

  情勢危急之中,即使四出搬動援兵,大多也是遠水難解近渴。而此刻援兵來得恰是時候,無非是孔明親自出馬,說服關羽和劉琦的緣故。不過如此一一道來的話,則等于是從自己的口中誇耀自己的功勞,所以孔明不願細說。

  “眼下,下一步棋才是最最緊要的:夏口地處要害,且有水利之便,主公宜先到夏口屯駐,與曹操大軍對峙,堅守城池,以待時機,劉琦公子可自回江夏,與我家主公首尾相助,互為掎角,各自收拾軍器,整頓兵船。此乃萬全之策。”孔明說出了下一步的打算。

  劉琦同意此策,同時也表示了自己的想法:“不過最為安全的,莫過于皇叔先隨我一同進入江夏城,補充人員裝備之後再前往夏口不遲,你們看如何?毫無準備的前往夏口,只恐會有什麼危險。”

  劉備和孔明都讚同:“如此甚好。”

  于是,命令關羽率領五千人馬先行進入江夏城,確認沒有異樣之後,劉備、孔明及劉琦等大隊人馬方才入城。

  再說曹操,被劉備如長蛇脫身逃逸而去後,不得已只得中途下令停止追擊,命各路散開的追兵到漢水畔會合。“若劉備乘虛進入江陵倒是一大後患”,于是曹操揮兵南下,奪取湖南,留下一部分兵馬,率其余人馬迂回荊州。

  荊州雖由鄧義、劉先等劉表舊部踞守,但因幼主劉琮已被曹操所殺,加上襄陽落入曹軍之手,城內軍心民心早已歸順曹操。“事到如今,我等還為誰而戰哩?”于是鄧義、劉先打開城門,爽爽氣氣地降了曹操。

  曹操佔據荊州之後,便考慮起對東吳的策略來。

  ——如何才能收服東吳?

  這是懸在曹操心頭多年的一樁大事,只要對吳策略不能圓滿成功,他的統一霸業就絕對無法完成。

  “起草檄文!”

  曹操命荀攸寫就檄文,自然是送往東吳的。檄文的大意是:

  今劉備、諸葛亮之輩龜縮于江夏、夏口一帶,仍欲作不逞之亂。予將率三軍疾迅遊擊之,君亦可率吳軍會獵江夏,若取漁網中之魚,共擒劉備,分荊州之地,永結盟好。

  從曹操來講,自然沒有期待僅憑這一紙檄文便可令東吳降服。雖說是外交,他也深知除了這樣的外交辭令外,還須具備說話的實力,“假使不從,自會以另一種方式說話”。

  在派人赴東吳發送檄文的同時,曹操已經從水陸兩路向南部署了兵力:計點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人馬,謊稱百萬,西起荊陜,東至蘄黃,寨柵連綿三百里,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向東吳壓來。

  卻說吳主孫權為綢繆鄰境萬一有變,早已屯兵柴桑郡(位于廬山、鄱陽湖東南)。眼見情勢愈加危急,于是召來號稱“東吳大賢”的魯肅,直截了當地問道:“如今東吳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態度了:究竟從順曹操為上策,還是與劉備結為同盟為上策?這可是決定東吳興亡的重大方針啊。先生不必忌憚,只管將你心里所想如實說來聽聽。”

  魯肅的回答非常慎重:“劉表新喪,我想我就以吊喪的名義前往荊州走一遭。”

  “……先生何意?”

  “歸途悄悄去趟江夏,面見劉備,將利害關係說清楚,再與他簽訂一個密約,保證東吳會助劉備一臂之力。”

  “若我東吳答應助劉,必惹惱曹操,豈不是對我愈加兵鋒相向麼?”

  “此言非也。只因劉備勢力衰微,曹操才敢以大軍壓向東吳啊。若是劉備勢力強盛,成為曹操背脊之憂,曹操便絕不敢侵攻我東吳,甚至忌憚對我東吳一露兵鋒。即使聯蜀大策且留待後日決定,魯某出使一遭,也可親眼一探荊州至江夏一帶曹操和劉備兩方的實力,這可是主公定計策謀的重要前提啊。”

  此刻東吳的一舉一動,可以說不僅關係到東吳自身的沉浮安危,即使對曹操百萬大軍以及偏居江夏的劉備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江夏城內,此事也數度被議論到,而每次,孔明總是不以為然淡淡地論說道:“吳遠曹近,故而說到底,我等三分天下的大願,必須聯合東吳以抗擊曹操方能實現。必須使孫、曹互相爭戰,削弱其勢力,我們才可以安邦定國,不斷壯大自己,才談得上實現真正的宏圖大願啊。”

  “可是,如何才得如願以償哩?”

  這可不是劉備一個人的疑慮,劉備以下眾將無不心存懷疑。

  對此,孔明的說法卻是:

  “請各位拭目以待,幾日之內必有東吳使者前來。那時,亮願只身孤帆下東吳,憑我三寸不爛之舌,定使孫權與曹操開戰,並且江夏各路勢力不加入任何一方,只待分出勝負之後方才決定長遠的萬全之策。——所謂要戰必得打必勝之戰,此乃三歲小兒也熟知的兵法之基本哪。”

  聽了孔明這番話,眾人仍是無法釋懷,反而愈加不安起來。

  “孔明莫非指望會出現什麼奇跡才如此寬心的吧?”

  至少,孔明曖昧的語氣不能不讓人產生這樣的猜測。

  誰也不曾料到,奇跡果然在數日之後出現了。

  江岸的守備兵往城中來報稱:“東吳重臣魯肅的船靠岸了,說是奉命代表吳主孫權吊劉表之喪,特意路經此地。”

  “為何軍師幾日前便料到會有這樣的事情?”

  見眾人好生疑問,孔明于是答道:“東吳雖強盛,但是面對號稱常勝軍的百萬曹兵大舉南下,也不由他不膽戰心驚,加之東吳素以富強著稱,可惜實戰經驗甚少,對境外兵備之事也陌然不知。所以,我料他必會派使者前來說服我家主公,好在背後制衡曹操。”

  說到這里,孔明又轉身問劉琦,東吳孫策死時荊州有無派使者前往吊唁,劉琦答稱沒有。孔明便笑著解釋:“各位請看,東吳與荊州是歷代的仇人,如今究竟然不顧前嫌派出使者,僅此一點足以看出,他並不是為了吊唁,無非是前來探聽虛實的密使。”

  不一會兒,魯肅被引至迎賓閣。他先是按照外交使者的禮儀,向劉琦表示吊慰之意,隨後又向劉備贈送了禮物,稱“吳主孫權向劉玄德致意”。

  其後,在後堂大開酒筵,劉備做東為魯肅遠道而來接風洗塵。

  魯肅借著酒意,毫不掩飾地向劉備打聽起來:“魯肅素聞劉玄德向來為曹操眼中之釘,與他爭戰不休,卻不曉得曹操究竟是暗懷統一天下的野心?還是只不過滿足于自己的強盛?”

  “這個嘛……倒是如何說哩?”

  “曹操麾下謀士中,誰最得他重用?”

  “玄德著實不知。”

  “那麼,”魯肅仍是接二連三地問道,“曹操眼下的總兵力到底有多少?”

  “這個真的不得而知。”

  不管魯肅問什麼,劉備就是假癡假癲地裝糊涂,原來這都是孔明事先叮囑他的。

  魯肅勃然變色,不悅地詰問劉備:“在新野、當陽還有許多地方,你劉皇叔曾與曹操多次交戰,對敵人的情況怎麼可能一無所知?”

  劉備依舊一副茫然的表情:“哎呀,其實每次交戰玄德只要一聽見曹操殺來,早就抹腳溜走了,故此詳細軍情真的不曉得哩。不過,孔明應該比較清楚的吧。”

  “諸葛先生現在何處?”

  “玄德正想請諸葛孔明來與先生相見哩。”

  于是劉備命人去請孔明來。不大工夫,孔明來了,舉止穩靜地落座入席。

  “諸葛先生,魯肅與先生之兄是多年的好朋友哪。”魯肅親切地同孔明拉起關係來。

  “哦……先生同家兄諸葛瑾很熟啊?”孔明瞇縫著眼睛,表情變得親睦熱絡起來。

  “不錯,此次奉命出使之前還會過一面哩。本想先生若有什麼口信魯肅一定原原本本帶回去,只可惜此番公務在身,看來是無暇好好敘談了。”

  “哎——私誼暫且不提。其實我家主公常常要我同吳國君臣建立聯係,商量共討曹操大計哩,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嗯,這可是頭等大事哩。”

  “不是亮驕傲自大,東吳若不與我結盟,今後的生死存亡也勢難料定。假使我家主公劉玄德有朝一日放下自尊,不再倔強固執,順從曹操的話,自是最好的明哲保身之道,但對東吳來講可是最大的威脅,曹軍南下的壓力將有增無減哪。”

  孔明的話雖說得鄭重而有禮貌,但言外之意卻不啻是對大國使節的一種脅迫。魯肅不由地心里發毛,惶恐不已,誰也不敢斷定孔明所說的情形不會發生。

  “在下只不過吳一介使臣,不過看在劉皇叔面子上,有一點我可以保證:只要皇叔滿懷誠意派人前去交涉,我家主公孫權決不會不為所動的。只是由誰擔任使節可千萬馬虎不得啊。”

  “莫非先生心中已有屬意之人?”

  “嗯,正是。所幸孔明先生的兄長現為東吳謀士,深得主公信賴,在下以為孔明先生親自去一趟東吳實乃最佳選擇,不知先生可願意?”

  聞聽魯肅此言,一旁的劉備早已大驚失色,深怕這是東吳的計謀。故此,魯肅越是竭力相邀,他越是不想答應。

  孔明只得盡力撫慰劉備,並再三懇請道:“如今事情急要,不容拖延。亮願不辱使命前往東吳,還請主公下命發使。”

  終于,數日之後諸葛亮孤身一人與魯肅一道乘上下江的船,踏上前往東吳之路。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