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時間:2012-10-29 14:55   來源:中國臺灣網

  序

  大學之大,大在何處?

  或許是千百年來儒家文化的影響,使得我們對于大學飽含了濃厚的情感。而大學之大,究竟大在何處?

  首先,大學之大,不在大樓之大,而大在其神。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1912年京師大學堂正式更名為北京大學,正式拉開了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序幕,到1931年,北平師范大學與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合並,定名國立北平師范大學,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師范大學,再到歷經百年風雨後的今天,它們共同譜寫出了“大學之為大學”的華美篇章。

  如今,蔡元培先生倡導的“自由獨立,兼容並蓄”的傳統已然在北大薪火相傳,構成了一種恆遠而不具形的存在。“科學與民主”早已成為這塊聖地不朽的靈魂。北大教授給學子的不單單是知識,更多的卻是對人格的熏陶,從這里走出的驕子們無不都具備北大特有的精神氣質。

  啟功先生所擬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早已成為北師大長鳴的木鐸,激勵著一代代師大學子前進的腳步,北師大傳遞給學子的不僅僅是對學識的追求,更包含了“治學修身,兼濟天下”的殷切期望。

  其二,大學之大,大在大師。大師,是大學的財富。美國教育史上最著名的大學校長吉爾曼認為要辦“好的大學”,必須有“好的教授”。大學的基礎在“人”,不在“建築”。

  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不但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正所謂,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當得起大師之稱先生之名的,不只是曠世鴻儒的學識,更是為人師表的氣度,遊刃于古今華夷的智慧,善于言傳身教的授課之道。大師讓學生既聰又明。耳辨為聰,一聞辨是非曲直;眼亮即明,一眼知所需所求。

  其實1917年之前的北大如同沼澤一般,死氣沉沉。所謂的國立大學其實延續的是“國子監”的“官學”傳統,是一架沒有靈魂的軀殼,屹立在皇宮的斷牆殘垣邊,在中西文化的衝突中擺蕩。

  由此,蔡元培校長廣聘名師,齊集了“五四”新文化群體與舊文化的堅守者,共同執教于北大課堂,造就了北京大學當時無與倫比的尊貴與權威,達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頂峰。古老的孔孟之道與時髦的杜威、尼採,頑固的保守主義與極端的全盤西化,民主與極權,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都在北大的“研究室”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它容納各種各樣的爭端,沒有人利用權勢打壓異見,也沒有人因為利害關係違背自己的主張。使得其他大學紛紛效倣此種模式,或是以此為藍本,或是以此變革思想為基本出發點,巍巍而終有大學之觀。

  這時,同處時代交替、風雨飄搖之況的北京師范大學更是始終同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進步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在“五四”、“一二九”等愛國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釗、魯迅、梁啟超、錢玄同、吳承仕、黎錦熙、陳垣、范文瀾、侯外廬、白壽彝、鐘敬文、啟功、周廷儒為代表的一大批名師先賢都曾先後在這里弘文勵教。

  在歷史中積淀而成的兩所名校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精神圖騰,大學之門也倣佛成為了一扇靈魂之門,太多人想推開它,一睹門背後的精彩;無數人渴望打開它,步入美好生活的殿堂;然而,又有多少人只能在門外駐足、徘徊、搖頭嘆息呢?

  其實,那扇門並非是大學的邊界,因為大學的精神是沒有界限的,它庇佑每一個試圖聆聽教誨的靈魂,它眷顧每一位期待走入其中的深深向往。正是有得先生之風骨、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讓大學成為千千萬萬莘莘學子的精神殿堂,于百年風雨中蕩滌出來的精神早已深深地鐫刻在每一位學子的身上,並經由他們傳遞給了更廣闊的大眾。

  這也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挖掘名校先哲與優秀學子的精神內核,以切實的故事為讀者解析那些深藏于靈魂與學識中的智慧之光,目的正是要將大學之神更深遠、更廣泛地予以傳揚。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