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季,若若告別了AFS項目,回國時周身灑滿美國的陽光。她那麼開朗、自信地回到我們的懷抱。John專程把我們共同的女兒送回來。從此天津也成了John和南希中國的家。
回國後,按要求若若本該再讀高二,但她卻選擇了直接讀高三。這對她無疑是挑戰,甚至也是對我們的考驗。不忘高考前的激戰怎樣慘烈,更不忘若若怎樣每晚溫課到淩晨。最終讓我們欣慰的是,若若在國內只讀了兩年高中,就考上了南開大學外語係。更好的消息是,美國的伯頓大學也錄取了她。還記得,午夜南希和John從波士頓打來電話。那一刻的激動至今歷歷在目。我們用紅酒祝福女兒的未來。
于是若若一年後返回美國。剛開學就趕上了“9?11事件”,若若和同學們一道度過了美國最沉重的時刻。從此若若在這所始建于1794年的古老大學開始了大學本科的學業。讓她驕傲的是,美國作家霍桑是他們非凡而永恆的校友。這或許也是若若為什麼選擇藝術史、電影理論及法語專業的緣故。大學三年級,若若參加美法大學之間交流的“巴黎項目”,在法國盧浮宮藝術學院學習一年,主修中世紀藝術和法語。這是若若先前遊歷法國後再度來到巴黎。這一年她學習、生活在這里,幾乎看遍了巴黎所有的博物館,也幾乎坐遍了巴黎的所有酒吧。她行走在這座古老藝術之都的每一個角落,然後寫出了《行走巴黎》、《穿越長夜》、《與凡?高面對面》等文章。這年若若生日那天,遠在美國的南希和John突然現身巴黎,倣佛從天而降,帶給若若不敢想象的驚喜。
2005年若若大學畢業,同年考取了美國波士頓大學傳媒學院電影專業研究生。電影像夢一樣纏繞著她的渴望,尤其在美國那樣的電影國家。她開始學習制作電影,將她的構思付諸于想象中的影像。她先後制作並導演了兩部短片《陌生人》和《忘記規則的遊戲》。她還拍攝了關于亞美尼亞文化的紀錄片《丟失的記憶》。一位正在慢慢失去記憶的老婦人講述著亞美尼亞的藝術。影片中的鐘聲和來自亞美尼亞的音樂至今在我耳畔鳴響。讀書期間,若若還曾擔任電影電視專業大學部及研究生部的助教,講授包括電影制作、導演、編劇以及數碼剪輯的課程。
2007年5月,若若申請了戛納電影節美國館(American Pavilion)的暑期項目,American Pavilion是一個在電影節期間為美國制片人提供服務的組織。那個夏天,若若又一次來到法國,在戛納的藍色海岸,度過了20天風光旖旎的夢幻之旅。電影節期間,她看了很多電影,邂逅了導演、明星,出席了各種酒會。在戛納電影節60年慶典的日子里,她更加直接、深切地加深了對電影本質的理解。之後她發表了《戛納日志》、《藍色海岸的電影夢》等多篇文章。
結束學業後,若若來到溫暖而美麗的洛杉磯,在好萊塢一家獨立制片公司Jere Hausfater麾下的Essential娛樂有限公司做電影國際銷售發行的實習生。這是她畢業後從事的第一個關于電影的工作。這也是她將夢想變成現實的最初臺階。她實習的工作包括審核電影劇本,策劃上馬項目,進行市場調查等等。協助公司建立了銷售金額數據庫,並代表Essential參加了2007年10月在加州聖莫妮卡舉行的“美國電影市場(AFM)”。
2008年1月,若若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電影制作碩士的學位。不久進入了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國際部工作。PBS是美國唯一接受政府讚助、非營利性的電視網絡,以普及教育以及提高人口素質為宗旨。PBS制作並播映了大批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紀錄片(或者你可以稱它為時事娛樂節目)。若若是公司國際部任聘的唯一的外國人,擔任國際市場營銷部的項目經理。她策劃、制定和實施向海外推廣PBS節目和品牌的方案,以增加PBS在全球媒體市場的知名度。她還負責維持並鞏固與PBS內部制片單位和其他獨立制片人的關係,通過創作各類廣告及宣傳材料推廣他們的作品。她的工作還包括負責PBS國際部電視節目參加紀錄片競賽活動,比如美國的“聖丹斯電影節”、荷蘭的“IDFA紀錄片影節”以及加拿大的“HotDocs紀錄片影節”等。建立並維持PBS國際部網站和數據庫,為成立PBS英國電視臺提供市場宣傳和支持,亦使她付出了辛勤和努力。
若若同時還擔任PBS的中國項目經理。這增加了她和國內的聯係,或者這也是若若的一個情結。2009年中央電視臺《岩松看美國》節目組到美國拍攝,在若若的努力下,促成了PBS成為《岩松看美國》的協助單位。若若作為美方協調,成功安排劇組與包括美國前任眾議院發言人金理奇、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約翰?邁克、新聞集團總裁莫多克等美國政界、商界及媒體產業界人士完成了係列高端訪談,其間若若跟隨劇組輾轉多座城市,承擔訪談翻譯,和劇組朋友結下了深厚友情。她還將來自中國的電視同行接到南希和John的家中吃飯,讓他們在寧靜的小鎮諾維爾享受優雅和溫馨,體會美國人的友好和熱情。《岩松看美國》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連續兩周在黃金時間播出,成效卓著。節目不僅介紹了美國的方方面面,也大大提高了PBS在中國的影響力。除此之外,若若還參與了PBS與中國教育電視臺的合作。
業余時間,若若為中國《綜藝報》等報刊撰寫文章,報道美國傳媒界最新時訊,諸如《了解國際預收》、《展望AFM》、《華爾街時報:從高桅帆船到快速遊艇》,以及《採訪駱家輝》等。
就這樣,若若從一個16歲的小姑娘,在一個西方價值觀的環境中,成長為今天的職業女性。13年的美國生活深刻地影響了她。記得當年南希就曾預言,我們的若若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女性。于是作為母親,我滿懷欣慰,並在遙遠而切近的時空中,關注著她的每一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