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我的16歲的小姑娘(3)

時間:2012-08-15 13:15   來源:中國臺灣網

  8月21日 星期六

  躺下的等待依然是痛苦的。因為只要躺下,就是想女兒。那揮之不去的想念。

  清晨我醒來。醒了才知道我曾經睡著。于是開始坐在電話邊等那個11點的電話。什麼也不做。從11點到12點又到12點半,卻始終沒有若若的聲音。在那種焦慮中的等待是難以承受的。那是生命中最最難熬的一個半小時,不知道那個最親的親人這會兒到底在哪兒。我不敢想別的,又難免不去想別的。幾次把電話打給南希,家中卻一直沒有人接……

  後來直到中午12點半,我們再度把電話打過去。在經過一個有點遙遠的傳送後,鈴聲響了,就聽到了John的聲音。

  “Hello!”那是John!

  遠一點的地方是南希和女兒在說話。那是我在30多個小時後第一次聽到女兒的聲音。我顧不上再和John說什麼了,只是不停地喊著若若!若若!

  若若很快走過來。用她特有的那低沉的聲音說,嘿,媽媽。那平靜就猶如她並沒有漂洋過海。她說他們才剛到家。她說飛機晚點了。她說紐約下著雨。她說一下飛機就看見了南希和John來接她。然後他們就穿過海底隧道回到了諾維爾的家。她說家里的房子漂亮極了。她還說南希和John特別好。她說他們給她定了一本《十七歲》的雜志。她又說,他們還為她買了一個電話卡,讓她能隨時和家中聯係……

  這樣聽著女兒說。

  然後不得不放下了電話。

  但無論如何聽到了女兒的聲音,這一點才是最最重要的,知道她安全落地心情就驟然好了一大半。

  那是我第一次和遙遠的女兒通電話。接下來的幾天中,我差不多每天都給她打電話。後來這樣的電話在一年中我不知打了多少次。我一直覺得,那是我和女兒聯係的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方式。我見不到她,更無法觸摸她,唯有電話會讓我覺得她是真實的,她和我很近。

  下午回家看爸爸媽媽。因為女兒一直是和他們住在一起的,所以女兒的走讓他們格外傷心。他們愛若若。他們說若若是融在他們的生命中的。若若不在家,他們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歡樂,甚至失去了意義。

  回去看他們,回若若一直生活的那個家。但是又怕回那里,怕看見那里的物是人非,怕去觸摸若若留下來的那些東西……

  8月23日 星期一

  在家里,想若若。這會兒是她的深夜,她可能已經睡了。

  若若一走,像走空了整個房間。到處空落落的,找不到她一天到晚跟著我的身影。心也是空的。從此沒有人可以等待。這滋味真是太難受了。她才剛剛走了3天,還要等整整一年。不,一年365天實在是太長了。她穿過的裙子和T恤衫就在那里。好像還帶著她的體溫。看著她的衣服就想流淚。今後的日子不知道該怎麼度過。

  收拾房間時發現女兒喜歡的那個朋友給她的雲南的小包沒帶走,她一直說要帶走的。還有她的手套。波士頓在美國的東海岸,冬天很冷,冷得很早。于是後悔,埋怨自己。唯一的補救方法是盡快把她喜歡的東西寄走。于是立刻跑到了郵局。這是我第一次給女兒寄東西,第一次寄走我的愛。買了那個小盒子,小心裝進去女兒也許並不急需的物品。郵遞員說航空的郵費是70元,12天左右就能到,但如果海運就將遙遙無期,他們問我準備選擇怎樣寄。我當然毫不猶豫就選擇了航空。因為我寄的是心情,是對女兒的牽念,我怎麼能讓我的心情和牽念遙遙無期呢?當我把女兒的郵包寄出去時,心里就像是放下了什麼。

  下午洗衣服。又想若若。想著今後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再給她洗衣服了。抱著她穿過的那些衣服,想著去洗,又舍不得。把它們摟在胸前,在心上,聞她的味兒。後來那些衣服就真的沒有洗,為的是讓她的氣息永在,永遠環繞著我。我真是太想太想她了。想得讓人難以忍受。這是人生最痛苦的事,特別是對于母親,這簡直就是生的苦難。我無以解脫,總是想哭。現在家中只有我一個人。一個人的時候才能放聲哭。若若在撕扯著我的心。怎樣才能好一些呢?怎樣才能不想她不難過呢?

  傍晚的窗外有學生下課路過。女兒從前也總是在這個時候回家。眼看著那些放學的孩子從窗外的小街穿過,卻等不到若若來按門鈴。等不到給她開門,接過她的書包,也看不見她總是喜歡站在門前照鏡子……

  一個人留在思念中真可怕。想她,想女兒,想得熬不過去,給她打電話,讓她在電話中安慰我。

  如此的情感經歷,也是生命的經歷。那麼多的痛苦、焦慮、期盼、等待、思念和眼淚……

  8月24日 星期二

  去附近的天馬書店又買了一本《第二十二條軍規》。原先的那本被女兒帶走了,那是她最喜歡的書。她要我把它們讀完。她還要我在信中和她討論。

  又讀《心靈捕手》的電影劇本,也是女兒留下的任務。那是一些波士頓大學區年輕人的故事,而波士頓現在是女兒的家。

  夜晚11點給女兒打電話。那時候總覺得只有聽到了女兒的聲音才放心。John來接電話。他用很慢的英語說,若若不在家。她和她的朋友們一道出去玩兒了。John還說他會很快發E-mail給我。

  很驚異我竟聽懂了John的話。

  午夜1點果然收到了John的信。John說,你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女兒,她將能和我們生活一年是我們的幸運。昨天我們帶她去了波士頓。今天她和她的AFS朋友一起去參觀Plimoth Plantation。這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美國最早的移民就是乘著“五月花號”輪船在這里登陸的。

  John還給了我一個網址,說在那里就可以看到若若正在參觀的這個地方。于是翻早些時候南希為若若寄來的那本介紹波士頓歷史的畫冊。果然立刻就翻到了P.P的圖片。這里離海很近。那些低矮古老的舊房子幾乎就是在海邊的沙灘上建造的。尖尖的茅草房頂,木頭變成了黑色。那些用枝條修建的圍牆,足見一百多年前的英國移民是怎樣的貧窮。古老的居住地被保護了下來,後來成為了人們參觀旅遊和回憶歷史的地方。兩邊的房子中間是一條沙土路,這條路一直通向移民者登陸的海岸。然後是海,深藍而澄澈的,是大西洋。

  看著P.P的畫面,就倣佛看到了正穿行在那些舊房子中的女兒。她又能看到海了。她一直喜歡海。她是個幸運的女孩兒,去了美國,去了波士頓,又去了對美國人來說古老的P.P。這樣想,或許我就不再難過了。

  John又給了我們他的網址。他說他剛剛把一組若若的照片放在了網上。他要我們去看。“若若的到達”,他說他希望這些照片能讓我們歡樂。

  如實寫下我在那些日子里的心情。我這樣寫的時候依然很難過。所以那確實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如今女兒已經回來,此刻就在隔壁的房間里讀書。她是如此地貼近著我。而這一段文字還是把我帶回了那個早已逝去的去年8月。

  女兒問我在幹什麼?我說在寫那本關于你的書。

  女兒問我為什麼總是流淚?就不能不寫這本書嗎?

  我說可能還是要寫。出版社的阿姨希望我寫。

  女兒又說,那麼就寫吧。也許能掙出往返美國的機票。

  所以就為了給女兒掙機票。我說我要求你每一年都回來。

  女兒說好吧,因為美國東部大學的假期總是很長……

  南希的第一封E-mail

  南希第一封來信的標題是:《來自波士頓的問候》

  親愛的玫,為了能讓你了解到目前為止的若若在美國的所有活動,我希望你能夠翻譯我們的電子郵件。

  若若在上周五的晚上到達這里,她非常興奮地完成了這次很長的旅行。星期六是我們為她精心安排的安靜的一天,我們希望能用一周的時間來為她調整時差和飲食。她非常愛她的小狗莫莉和小貓奧維爾,它們也很愛她。星期日,她認識了諾維爾另外兩個AFS學生,他們是從法國來的阿娜伊斯和從意大利來的安追亞。晚上,John和我帶她到波士頓做了第一次旅行。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她擴大了她的朋友圈,見到了另外的AFS學生(來自莫斯科的卡特琳娜和來自哥倫比亞的迪戈),訪問了諾維爾中學,見到了老師並安排了課程。昨天,她和另外的10個學生在波士頓度過,我為孩子安排了一個航海的項目,我在他們的船上做導航員。

  我們非常為若若驕傲。她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對所有我們建議她參與的活動她都非常感興趣。她是禮貌的,樂于助人的,而且有著非常有趣的幽默。John花費了很多時間和她在一起,因為他在家中工作。我想那對若若來說將是一種非常好的經歷,她能夠和John共同分享著友情。John是那麼喜歡他的這個新女兒!星期天她在鄰居家的鋼琴上演奏,淚水從John的眼睛里流出。他是怎樣地為她而驕傲。我們都非常愛她!

  感謝你送給我們的那些禮物。你是那麼慷慨,我們被你的那麼親切和周到的心意淹沒了。我們房子的那幅畫是那麼美。而且這樣的一幅畫一直是我所期盼的,卻又是不敢奢望的。我想那是你和我穿越了遙遠空間的共同的想法。

  我讓這第一封E-mail盡量短一些,希望你翻譯起來不會太辛苦。今後我將試著每星期給你寫信,我會把若若的情況盡快告訴你。

  若若非常快樂,非常健康,也非常勇敢。她身上表現出來的那些美好的感情,是你和你的父母給予她的。她是一個寶貝。謝謝你讓我們在未來的一年中照料她。

  最親切的問候

  南希(和John)

  這就是南希的信。第一封信。

  記得在女兒離開中國前,John就在電話中對女兒說起過,南希是喜歡寫作的。後來讀到那時候南希不斷寫給女兒的信,才知道南希的文字真的很美。

  其實我不是想說南希美妙的語言,而是想說透過語言所傳達出來的那種美好的情愫。其實我要說的也不是南希在女兒抵達美國前為她寫的那些美好的信,而是想說當女兒離開了我,當我深深地陷入對女兒的思念中不能自拔,是南希寫給我的那些信,支撐了我痛苦悲傷的生活。

  得到女兒的消息,知道她每天在幹嗎,她的心情怎麼樣,周圍的人是不是對她很友善,這一切在看不到她聽不見她也觸摸不到她的時候,對我來說比什麼都重要。

  記得電腦上藍色的信號推進著南希的信。

  在那一刻藍色的信號就是我的藍天使。

  感謝現代化的通訊設施,讓南希能在第一時間把女兒的行蹤告訴我。她知道在這樣的時刻,我需要的是什麼,她就把我需要的給了我。

  是南希的信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是善解人意。

  也是南希的信讓我感受到了世界充滿了愛,那是南希給世界的愛。

  南希在她的電腦上用英文敲擊出了那麼長長的關于女兒的信息。因為她知道我渴望那長信,因為信越長,我所獲知的女兒的消息就越多,我也就更安心。南希也知道這一點。

  這就是突然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這個美國的女人。

  我猜想,世界上並不是很多人都能如我般遇到南希這樣的女人,享受到她那樣的一份深深的愛。她不僅把她的愛給了剛剛來到她身邊的那個中國的小姑娘,她也把她的那一份愛心和關切給了遙遠的我。AFS是一個和平友好的項目,讓世界充滿愛。但是項目中並沒有規定接待家庭的家長一定要不斷給孩子國內的媽媽寫信。我知道南希所做的這一切,來自她對我的深深的理解。她知道我在離開了親愛的女兒之後,每時每刻所想的都是什麼。她也知道我最希望她做的是什麼,那就是把所有所有的愛給若若。因為對那個離家遠行的16歲小姑娘來說,他們的愛太重要了。她要靠著這樣的愛支撐,開始她在美國的新生活。

  我知道這些南希都做到了。就像她在信中說的,她和John是那麼愛女兒。她不僅愛女兒,並且愛我,愛我們大家。

  所以有南希做女兒的母親是我的幸運。

  所以有南希做我的姐妹是我的幸福。

  所以世界上有南希是一件美麗的事情。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