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90後大學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直接受益者,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小皇帝”“小公主”。當他們離開家庭和父母來到大學後,究竟過著怎樣的大學生活呢?
1. 敷了面膜的生活——健康很“亞”
A:資源與環境學院,大一,男生,19歲
B:新聞與傳播學院,大二,女生,19歲
T:尚重生教授
A:我認為我的大學生活首先應該是有一個很健康的體質。但是很多同學在周末,很可能一覺睡到十點,再過一個小時就去吃午飯了,他們前一天晚上一般都會打遊戲到深夜兩點左右。
T:這個情況在中國普遍嗎?
A:我覺得應該每個學校都是這樣,除了國防類院校。我個人覺得遊戲可以玩,因為大家平常和周圍寢室同學的交流比較少,通過遊戲可以讓我們變得親近一些,同時也能緩解壓力。但是我們不能總待在寢室里打遊戲,應該要學會鍛煉,並且堅持這樣一種習慣。如果下雨了、起晚了就告訴自己不去鍛煉了,這其實是自己在否定自己。很多人不是不想去改變這些壞習慣,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其實並不麻木,但是很多事情在剛開始時就否定自己了,所以也就不會堅持下去。我聽一個教授說過,“人最重要的不是智力,而是毅力”。我身邊有個朋友,他想改變自己,我就帶他去參加很多社團活動,他起初也很有激情。但是我每次帶他去,都發現沒有哪一次他是很滿意的,他沒有全心全意地融入進去,而是不斷地給自己找些借口逃避參與機會,其實這就是在否定自己。
再來,我想談談現實和自己想象的大學有什麼不同。我的大學生活有三個目標:拓寬自己的視野,多與周圍人交流,還有就是要讀書。我一直認為大學是一個思想文化碰撞很激烈的地方,以為課堂上全都是大師級人物,但是事實是很多老師可以算得上是“誤人子弟”,他們輪著放PPT,完全照本宣科,甚至普通話都不標準。寢室里也是一副破敗景象,第一個學期我就發現有那種躺在床上一天不下床的人,我們宿舍就有一個。他中午一兩點鐘去買了午飯回來之後就又待在床上,每次一進寢室就能看見他在床上,我們班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他交流。相比他來說更普遍的情況是,大家經常晚上熬到深更半夜,第二天睡一天,生活是沒有條理的,很懶,寢室很臟,過度縱容自己,這一點文科學生比理工科做得好。但是學習忙不是借口,花一分鐘、兩分鐘把自己的頭發梳一下,把衣服整理一下,不需要多大精力,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從身邊同學的頹廢現狀,我總結出大學生缺乏一種反省精神,其實是缺乏勇氣,不敢拿自己開刀,所以無法改變自己。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意識把事情做了,但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B:我對大學沒有任何提前的定位和想象,只是在網上看到大家都建議重新塑造新的自己,大學是一個開始新的人生的地方。于是我將中學里壓抑的活潑、自信、幽默的性格全都釋放出來了,在大學做了真實的自己。
我還記得第一天進寢室,我就感到進入了一個強烈的充滿比較氣味的磁場,大家張口便問成績、夢想雲雲。我的生活比較有規律,但是大一上學期這種規律卻被慢慢打破了。我嘗試早睡早起,按時飲食,等等,但是隨著周圍人的影響,逐漸覺得自己好邋遢。大家好像都很忙,因為各種事情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她們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比如她們會習慣去食堂買了飯回來,邊看視頻邊吃飯,爭取把每一分鐘都利用起來,因為會覺得吃飯浪費時間,走路也浪費時間。甚至曾經糾結要不要去買早飯,就因為從宿舍去食堂這麼近的路“浪費時間”,還有同學可以待在宿舍一天什麼都不吃。
T:那她們不去吃飯的時間都幹什麼了呢?
B:她們為的是省時間,其實反而把時間都浪費了。不吃飯早晚會肚子餓、低血糖、不停顫抖,然後就做不了別的事,必然開始“頹廢”。本來打開電腦想看英語視聽說,但是不自覺就會去人人網、看視頻什麼的。有些女生其實很混亂的,看起來外表光鮮靚麗的女生,到宿舍一看,一片狼藉:名牌包包名牌衣服,隨便扔得到處都是,換洗的襪子堆成了小山……還有些女生,臉長得很清秀,但是把劉海一掀開就滿是痘痘——因為內分泌失調,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導致的。作為女生一點都不愛惜自己。
T:不難看到當代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方式,有的健康,有的混亂,實際上每個學生心里都很清楚,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關鍵是很難堅持和堅守健康的生活方式。當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時候,往往會尋找外在的理由和依據,什麼寢室人都不健康啦,大家都這樣啦,雲雲。如果生活方式不健康,基本上就走上了蛻變、頹廢甚至墮落之路。
2. 忙忙,終碌碌
C:電子信息學院,大一,男生,18歲
T:尚重生教授
C:下面是我自己對大學的一些看法。我當時也糾結過報綜合大學還是理工大學,就像有人調侃說大學就是“大不了自己學”。我覺得大學很重要的一點是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它可以給你一個發展興趣的平臺,所以我最終選擇了綜合類大學。
大學意味著生活方式、生活目標的改變。我身邊的一個同學,他的父母都在醫院工作,他父母對他期望也很高,為他規劃了一條“星光大道”。但是“子在外,母命有所不受”,我們已經成年,我們不一定要按別人期望的方向去發展,我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選擇的路是對是錯,只有自己經歷過,你才能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甘苦。
大學意味著學會取舍,所以總會有所遺憾。比如學習和人際交往之間的取舍。有個同專業的學姐現在保研了,大學期間還修了法語雙學位,看起來她的大學應該是很完滿、很成功了。但她說她現在最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沒有和班級內的同學搞好關係,她平時只是一心搞學習,和班上的同學沒什麼交往。又比如學習和社團活動之間的取舍。我同班的一個男生,不喜歡他的專業,幾乎門門都挂科。但他搞音樂創作特別厲害,同時也是學校音樂協會的會長,他經常出去和校外的樂隊合作演出。還有一個學長,他保研和考研都沒成功,因為他一直自視很高,認為自己可以將學習和社團活動兼顧好。現在他上大四了,最遺憾的就是因為社團活動而忽視了學習,雖然在學生會當上了副主席,他還是覺得對大學的主業抱有遺憾。他以一個學長的姿態告訴我:大學中最主要的不是學習,但是大學生活還是應該圍繞著學習進行。在大學中,你是要有自己的目標,但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態正確與否,要自己時不時地掂量一下。作為一個男生,以後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責任,你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活,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思考。還有一類人不懂得取舍,結果處處遺憾。比如很多大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們忙著考級,忙著出國,忙著入黨,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考,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出國,為什麼要入黨,他們覺得反正做了也沒什麼壞處,如果不做,也不知道要去幹嘛,大家都沒有自己的規劃。
T: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是生成的和被塑造的,家長的期許、目標的指引、學校的管理、個人的選擇,等等,都參與了大學生生活方式的建構。但大學生還是應該尋找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都可以去選擇。
3. 一幫人的小學,兩個人的高中,一個人的大學
D:文學院,大一,女生,18歲
E:國際軟件學院,大一(國防生),男生,18歲
F:動力與機械學院,大二(國防生),男生,20歲
G:外語學院,大三,女生,21歲
T:尚重生教授
D:我在大學經歷了三次轉變:第一次是從高中時對大學的向往,到大一上學期對這樣一個幻想的破滅,因為大學沒有想象中的自由、沒有思想碰撞;第二次是寒假回家重新調整,理出思路;第三次就是新學期對自己目標的重新確立。
首先生活方面的獨立和自主對我是一個難題。大一經常在宿舍和同學發生矛盾。因為大家都是獨生子女,都很自私。宿舍一團糟,有鳥在我們的衣架上築巢,鳥屎遍地都是卻沒有人管。宿舍成員之間還有鉤心鬥角,晚上有人起來上廁所開燈把另一個人吵醒,兩個人就吵起來甚至會打起來。在家里,穿衣吃飯都不需要操心,只要學習就好了。而在大學完全不一樣,剛來的時候會累得半死。不會洗衣服,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很容易感冒生病,而且無助和孤獨是最不能承受的。有句話說,“小學是一幫人的小學,高中是兩個人的高中,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這使我對現在生活不滿,甚至充滿絕望。但是回家和父母交流溝通後,我意識到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我既然不能改變環境,為什麼我不能改變自己?既然老師講得不好,為什麼不能蹭更好老師的課?既然老師一下課就走,為什麼不能挽留他?既然同學不夠好,為什麼不能在其他院找到一個真正的朋友?為什麼要一味地抱怨是古非今呢?如果連大學這樣的小社會我都接受不了,連大學里單純的朋友關係我都處理不好,又怎麼能去面對社會上那些復雜的人際關係呢?
不僅是我,所有的大一新生都經歷了一個新的轉變,從大一上學期的迷茫、不適應、彷徨,到大一下學期對理想和生活目標的重新確立,我覺得這是一個成長的必經階段,非要經過痛苦和迷茫。現在的狀況好多了,以前大家十一點起床的習慣已經改變了,有人七點起床,就會相互地叫一下,大家一起吃飯一起走去教室;更多的人愛看名著了,玩遊戲的人已經開始寫作業了;以前上課的時候都是聊天玩遊戲,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了;有的人很懶惰,晚上回去看電視,現在已經和幾個人每天約好去操場上跑個兩圈再回去。所以大家不要只看到彷徨迷茫的一面,更應該看到我們年輕人身上蓬勃的青春熱血、理想和動力。
E:我們宿舍晚上不熄燈,寢室的人喜歡玩一種叫“英雄聯盟”的遊戲,雖然我也想玩但是沒有人教我,所以也沒有學會。校園網網速比較慢,所以他們有時候下午吃完飯就去網吧玩到晚上11點(11點之後宿舍要關門),基本上都是淩晨1點鐘睡。他們玩的時候還要組團玩,需要進行思想的交流,因此經常要說話,我每天幾乎要1點才能睡著。前天實在受不了了就去亞馬遜定了個眼罩和耳塞,還順便上網查“如何搞好寢室關係,如果遇到時間上衝突的話,怎麼去調解”,我看到網上有很多留言,有一句話說,“如果一個寢室里有三個人生活姿態都不好,睡覺很晚,而另一個人生活姿態很好,睡覺很早,那就是這一個人的問題”。
T:那說明你有問題?!
E:對,這說明我有問題。但是,我11點睡覺,我的生活習慣是正確的,他們熬到淩晨1點多,這真是打亂了我的生物鐘。現在我看開之後,發現生活習慣這種東西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我的生活習慣和別人不一樣,只能說是我的原因,我以前一味地要求人家11點熄燈後聲音要小點和燈光都要暗點,現在看得淡了些。
T:那你現在怎麼辦呢?要麼加入“英雄聯盟”,要麼11點就睡覺?
E:我每天晚上頂著聲音和燈光上床睡覺,現在已經適應了。我也問過學長們,他們都說每個寢室都是這樣,但是如果你想睡,不管多大的聲音都阻止不了你,甚至讀書也是可以做到的。最後,我就開始戴眼罩睡覺。
T:戴那種東西會不會很煩啊,因為頭上有東西啊?
E:還好,現在我把這個東西去掉了。人的忍耐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別人超過了我的限度,我就忍受不了,別人的限度,我會努力去適應。
F:其實你們在聚餐的時候,可以把這個問題談一談,喝點兒酒然後暈暈乎乎的,話就好談了。你戴一個耳麥,戴一個眼罩,然後第二天又說換寢室什麼的,他們聽了會覺得傷心。
E:所以有人跟我說既然他們吵到你了,你換寢室不好嗎?我說不好。
我還有一個問題要跟大家提一下。我在網上看到的寢室關係的黃金法則是:沉默,忍耐,微笑。其實微笑和忍耐不難理解,但是沉默?為什麼是沉默而不是交流呢?寢室關係是大學生活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人都要經歷這一段刻骨銘心的交往。一直到現在,遇到什麼問題時我還在想著和他們去交流,而不選擇沉默。因為我知道沉默很可怕,“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如果你沉默之後才爆發出來,可能問題會更嚴重,交流其實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過程。
G:我是法語專業大三的,現在和三個法國人一起租一個三室一廳。她們有些很好的習慣,比如說她們很愛讀書,她們帶來的行李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書,平時做的事情也就是畫畫和閱讀。至于不好的習慣就是她們晚上去酒吧,經常三四點才回家,先吃了飯,到了五六點才睡覺,我經常淩晨被吵醒。可是這個時候她們就會自己反省,第二天送我一個禮物,然後說“對不起啊,昨天吵著你了”。可是到了次日,情況依舊。不過現在我周末在自己家住,那她們就會把這種聚會選擇在周末,而不是周一到周五。
T:但你說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大學生在外面租房子住,不住在寢室,這也是大學生的一種生活姿態,是吧?
G:因為一開始我進校的時候,發現宿舍牆上的灰直往下掉。我不要求它那麼豪華,但是它至少應該適合學生居住吧,宿舍里又是蜘蛛網又是灰,床上還有蟲子……
T:那你爸媽沒有搞點油漆把它刷一下?
G:寢室里應該不能刷的,還有一個櫃子,長得非常高,父母就說這個櫃子姚明夠得著麼?就是那櫃子誰都夠不到。
T:哦,租房子在大學生中很普遍嗎?
G:在外語學院基本上每個班都會有幾個人在外面住,但是租房子的話,你更不受管制了,你就會總是遲到,人際關係也會變得復雜一些。
D:我們學院不允許在外面租房子住,但是其他有的學院就可以租房子。
T:不允許租房子是個道德規制,你比方說,租了也沒人能把你怎麼著,因為你在學生宿舍交了錢,然而你又在外邊租房子。學校原則上是不允許,但是你租了學校也不能懲罰你,又不能開除你,何況還沒人知道。所以說學校不允許的話,你就得自我尊重了。但租房子也有它的優點吧?比方說可以改善生活質量,比較自由。前提是家里經濟吃得消。你要有人支撐啊,如果你吃飯都沒錢,哪有錢能租房子?我覺得這個涉及經濟問題。
每一個從高三進入大學的人,事實上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領域。大一不是高四,考上大學也意味著生活方式的質變。在這個質變中,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以及自我克制力顯得十分重要。在高中時代,每一個人對大學生活都有一種理想的想象,這種想象是美好的,但難免帶有空想的成分。因為事實上的大學生活並不等于高中對大學生活的想象,來到大學,發現自己的大學生活與高中的想象不一致甚至相去甚遠,這很正常。大學有它客觀存在的狀態,這種客觀狀態具有強制性,我們只有先適應,然後才可能改變。
不能說90後大學生的同學關係、寢室關係,都是混亂的、緊張的、衝突的,但的確存在著很多混亂的寢室關係和混亂的生活,以至于有人不得不以沉默、忍耐、微笑的所謂“黃金法則”,來對付這一切。改革開放時代被家養、被寵養的一代人中,少數人心里只有自己,這種心理狀態是可以想見的。但是一個人上了大學還那麼自私,周圍的人怎麼與之和平共處呢?半夜不睡覺,非要玩“英雄聯盟”,白天躺在床上不起來,渾渾噩噩,這叫什麼大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