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國際軟件學院,大一(國防生),男生,18歲
I: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三,男生,22歲
T:尚重生教授
I:大學里面有形形色色的講座,它目前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情況:一種情況就是到場人數不太樂觀,需要一些人幫忙到現場去坐一下,撐撐場面之類的,尤其是和我一樣參加社團工作的同學,肯定會有這樣的經歷。這種情況的出現一般是因為主講人不大有名氣,或是純粹的商業講座。另外一種極端情況,主講人非常有名氣,比如說他是一個大企業的負責人,又比如說名師。像光線傳媒的劉同在大學辦講座,通常提前會有搶票環節,線上和線下的搶票同時進行,很多人為了求得一票等上四五個小時,但是那個講座真的值得那麼多人去嗎?我的一個室友,他當時去搶易中天的票,我問他為什麼去搶,他回答我說:“他是易中天啊,他是大師啊。”那兩天他一直在網上盯著余票,網上規定是前40名有票,搶票開始時他第一秒就點了鼠標,結果還是沒搶上,最好的一次好像是第48名。就是這樣,一秒之內,票就沒了,你覺得這有可能嗎?按理來說易中天的講座,一般是文史哲類的學生可能會比較感興趣,但是你們知道哪個院搶得的票是最多的嗎?
E:計算機學院吧?
I:對了,就是計算機學院,也許他們很多人並不是對文史哲有很大興趣,但是他們更精通一些搶票軟件。所以我覺得,這很能體現出大學生一種浮躁的心態,有些不感興趣的人搶到了很多票,而許多感興趣的人,想從中獲得知識的人搶不到票。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所以我覺得大學生不應該有這種盲從的心理。
E: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未免有失偏頗,易中天老師的講座不能說只適合文史哲專業的學生去聽,理工科的同學可能對人文有更深切的向往。我們選擇的專業並不一定就是我們所喜愛的專業,就算是我們喜歡的專業,我們也不一定要一個專業學到底,比如說有人是學會計的,可是他對文史哲感興趣。我覺得,首先,我們既然是大學生,就不能夠被專業所限制,而是應該打通自己的專業,就像易中天老師,他並不是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而是把文史哲給打通了,所以他成為一位大師。
I:我其實並不是說其他學院的學生搶易中天老師的票有什麼不對,即使他們的專業相距甚遠。我想說的是其中的那些搶到了票,但是最終又沒有去聽講座的人,這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更是一種浪費資源的行為。
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有時候你去教室會發現桌子里面貼著一張課表,原來這是表示課表的主人,把整個學期的這個位置都給佔領了!這天理何在?怎麼能用一張課表去佔座呢?而且還一勞永逸地佔一個學期!
T:大學生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也應該是文明生活的使者。在大學校園,佔位置之類的行為是一個陋習和惡習。在我的課上,我見過很多學生,長時間佔座,但人並沒有去,旁邊卻有同學由于沒有位置只能站著或者坐在地上聽課。這既不道德,也不人道,我覺得佔座行為強化了大學生的冷漠感以及對他人的不尊重。許多情況下,大家都不佔座,按照先來後到,位置資源實際上是夠的。
參加社團,尋找有質量的人際交往,也是大學生活的重要方面。但參加社團、結交朋友應該有較高的選擇性,如果一有社團就參加,一認識人就交友,這會使自己既浪費寶貴的時間又可能陷入交友不慎的泥潭。
有質量的學術講座是給大學生的“壓縮餅幹”,其營養價值是很高的,大學生最好不要錯過名家和大師所做的高水平的學術講座。但是盲目地崇拜名人、搶票成了目的、不問講座內容,則是十分錯誤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