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三、娛樂無處不在

時間:2013-11-04 09:56   來源:中國臺灣網

  當代中國社會不光是未富先老,而且是未富先娛,正所謂幸福指數還很低,但娛樂指數爆表了。2013年11期的《新周刊》中黃俊傑撰文說道:“在這個娛樂化的社會,法師成為典禮嘉賓,教授成為艷照門主角,公共知識分子成為微電影導演……”我們為什麼要娛樂到死呢?他又這樣描述當代中國的娛樂萬象,“體育精神娛樂化、歷史娛樂化、房地產商娛樂化、社會問題娛樂化、道歉信娛樂化、教授娛樂化、抗日劇娛樂化、經濟學家娛樂化、公共知識分子娛樂化、男女關係娛樂化、文學娛樂化、真相娛樂化、PS娛樂化……”娛樂如可怕的洪水猛獸,90後大學生就生活在一個娛樂化的社會和娛樂化的中國,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不打上娛樂化的印記。

  1. 遊戲里的夢想照進現實

  I: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三,男生,22歲

  J:外語學院,大二,男生,19歲

  T:尚重生教授

  T:以前我們都會有“珞珈山夜話”,現在叫“臥談會”,如今大學寢室里有沒有?

  I:基本沒有,大家雖然睡得很晚,但都是各自面對電腦,少有夜話一說。而且這要看大家有沒有共同的話題,如果沒有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話題,就聊不起來了。

  T:那兩性的話題應該就是共同的話題了吧?

  I:我覺得大學生現在聊的話題越來越膚淺了,關于人生夢想的話題聊得越來越少了,都是一些關于偶像、遊戲、體育、戀愛,甚至一些更低俗的事情。當然了也有一些“學霸寢室”,可能會聊成績和各自的奮鬥,或是時事新聞。

  T:看來不同專業的寢室里聊的話題不同,男生寢室與女生寢室聊的話題也不同。

  I:大學生彼此之間的交流很少,我們的班級概念已經有點模糊了,有些人甚至對班上同學的名字都不清楚。原因之一就是現在已經不像高中時那樣,大學每天在一起上課,到大學的後期,你和同班同學的關係更是漸行漸遠。所以我認為需要找到一些與自己有共同興趣、共同愛好,或者說有共同任務、共同努力方向的人,社團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我大一的時候比較看重社團,就加入了好多個社團,但後來發現很多社團和想象的不同,到了大二的時候就留在了少數幾個社團當了副部,現在我是經管學院宣傳部的副部。說實話,有時候你當上了某個社團的幹部,不僅可以鍛煉交際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實戰技術。就拿我來說,是宣傳部的副部長,經常會接到一些任務,比如做活動的宣傳視頻,那麼我就會花一些時間去看相關的教程,通過視頻的創意和表現,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呈現給大家,所以我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現在我正在策劃拍一部表現大學生活的紀錄片。

  J:很多人對遊戲持消極態度,不過我覺得遊戲可以作為一個適度放松的工具。很多同學大一的時候都喜歡玩遊戲,這並不是沉迷的表現,而是對高中壓抑的釋放。我個人認為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遊戲,好的網絡遊戲像一部沒有結局的電視連續劇,看完後你可以感悟出很多東西,遊戲並不是像垃圾食品一樣的東西,它里面也有很多可以學習的地方,玩遊戲對動漫的制作者和遊戲的設計者來說是有好處的,而且好的遊戲可以為我們提供生活方面的創意和精神感觸;但是我們要承認,大一的學生很難做到對遊戲的區分和克制。

  遊戲在國外被定義為是一種收縮的競技類運動。但是人們不會把打籃球定義為沉迷籃球,而會把打遊戲定義為沉迷,對這一點我很不服氣。在遊戲里我可以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那種勝利的感覺,我玩得比其他人都好,我就會有一種滿足感,你有本事就過來打贏我。打遊戲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誠然,打遊戲是要自己克制的,當我有了新的追求,打遊戲就可以變成一種休閒的方式。

  T:是受了誰的刺激和誘導?

  J:家庭的壓力對我影響比較大,我父母親對我有很大的期望。我之前有打遊戲到淩晨2點鐘,他們進房間直接把電閘給關了,當時已經到了這樣一個地步。但是現在我明白了,我可以追尋自己的興趣,但是不能完全只滿足自己的需要,還得顧及父母的感受,所以就去嘗試一下學習和讀書,在這個過程中我又找到了新的定位。

  I:我認為打遊戲和籃球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宿舍另外三個人也玩遊戲,我就在想為什麼我不能夠改變他們呢?于是就試著加入他們,一是為了能夠和他們談得來,另外我也想看看我能不能夠打入進去。但是和他們玩到淩晨,第二天我就感到特別疲憊,並且影響到了很多事情。我問他們:“遊戲中的快感得到滿足之後,現在覺得很疲乏很難受,你們怎麼不打算改變一下這樣的生活方式?”他們說:“難受過了還可以接著再來呀!”然後他們就又開始玩遊戲,遊戲中的快感就像是一種短暫、刺激的循環,我感覺這個和上癮是差不多的。

  J:你說的我同意,但是我還有要補充的。我之前玩遊戲的原因,就是我身邊的很多同學都在玩。我覺得不管是晚睡、浪費食物,或者是打遊戲,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講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慣,我們對它們不會有一種道德的判斷,這些習慣也是群體的習慣,已經不是個人問題。比如說,你身邊的人,或者是你的女朋友,就是喜歡晚上11點之後跟你發短信,你怎麼能夠不晚睡呢?又比如說,你身邊的人,吃飯時點菜都點了三四個,你怎麼好意思只點一個菜呢?

  最大的問題不是我們這個群體的習慣差,而是社會現在已經默認了這樣的習慣。比如浪費食物的現象,家里老一輩的人都生活在物質比較缺乏的年代,所以擔心我們現在吃東西吃不飽,原本煮三個菜就已經夠吃了,現在卻煮四五個菜,那麼在家里就養成了剩飯的習慣,到了外面怎麼能馬上改掉呢?社會默認了這樣的行為,你要麼成為里面的一分子,要麼就站起來反對,而站起來反對是會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的,就像不可能指出女友半夜跟你發短信是錯誤的,道理是一樣的。

  I:我想談談對于“浪費”這個問題的看法。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好,現在很多的浪費都是因為缺乏一種羞恥心。不得不承認,我大一上學期的時候也浪費,而且浪費很多,因為我不習慣。在家的時候,父母會做很多飯,吃完總有剩,剛來大學的時候,看到食堂有那麼多窗口那麼多菜,想這個嘗嘗那個也嘗嘗,于是就打了很多飯菜,可是肚子很飽根本吃不下,于是浪費掉了。剛開始覺得這沒什麼,但是後來寒假回家,聽說父母夥食都不怎麼好,因為自己不在家,他們就不舍得做那麼好的菜了。這之後我就漸漸有了轉變,我想吃很多菜,但是又吃不下,怎麼辦呢?于是我就想到了一個解決方式,那就是拼飯,我們兩個同學,各自點兩個都喜歡吃的菜,然後拼一起,既可以吃各種樣式的菜,又不會浪費。

  2. 聚餐文化

  I:經濟與管理學院,大三,男生,22歲

  T:尚重生教授

  I:聚餐可以使同學們更好地認識,但是聚餐又很勞民傷財。首先要選一個好地方,其次要說服大家都參加,現在很多人拒絕聚餐,所以組織一次聚餐要好說歹說才能有人氣。我經常當聚會的策劃人,我喜歡想點子,我發現以前聚餐的方式和地點都雷同,因為沒意思,所以有的人會推脫。今年寒假,我就將大家都召集到長沙的XX山,我們一邊登山一邊互相交流,用送書籍取代唱K,用體育活動取代半夜無聊地喊街,我覺得我的方式很親切。在學校周圍我也試圖找一個地方,價格適中,環境比較好,適合三四個比較玩得來的同學一起去,比較舒適地談談心,但是找了半年多,沒找到這樣一個地方,小飯館環境比較嘈雜、飯菜質量差,高檔酒店消費不起,我感覺這可能是校園文化的某種缺失。

  T:看來聚餐也需要一個適當的地方。現在大學生聚餐頻率太高,你們在經濟上吃得消嗎?

  I:人多力量大,我們一般是AA制,或者某個人請客。聚餐的理由很多,社團忙完了一個活動,大家會出去刷夜慶祝;有人生日,大家出去宰他一頓;有些社團的外聯做得好,或者社團本身的聲譽大,那消費的餐廳會主動給他們免單,條件是他們在學校寫新聞稿或做傳單幫他們宣傳。現在學校周邊面向學生的娛樂場所已經形成產業了,硬件很完備。

  T:80後連“刷夜”這個詞都沒有,90後太豐富了。你們大學生寢室要聚餐,班級要聚餐,節日要聚餐,大型活動要聚餐,聚餐多了你們覺得有沒有意義啊?

  I:聚餐也是有選擇的,感情緊密的人一起吃飯談心,大家一起回憶過去、聊一些現在、展望一下未來,這樣的聚會每個人都很樂意去;但是集體性的刷夜一般很無聊也很傷身。不過現在大學生的聚餐也變成了應酬文化,甚至社會上的酒桌文化也濡染我們了,在飯桌上交杯換盞、擴大人脈,是很多學生幹部的拿手菜。從這一點來看,聚餐也是我們進入社會的提前演練,到了大學還不會喝酒的人,就會被嘲笑,比如我第一次面臨喝與不喝的抉擇,就是因為一個女生端酒給我,說“你幹了,我隨意”,這樣的情況下你不得不喝。現在女生越來越厲害了,我就親眼見過女同學拿酒對瓶吹。

  T:你們不錯過聚餐或是不得不喝酒,是不是那樣就不會得罪人了啊?

I:那就必須提到一個詞了——“打醬油”。聚會多不代表你朋友多,很多人參加聚餐只是蹭飯或看戲,聚餐時“打醬油”的人也蠻多,特別是大一的同學,他們加了很多社團,集體中的人還不認識就要去參加接踵而至的聚餐。

  3. “曬”、“賣萌”和“秀”

  A:資源與環境學院,大一,男生,19歲

  T:尚重生教授

  T:你們的娛樂方式除了聚餐還有很多吧,比如“賣萌”?“賣萌”是什麼情況啊?“賣萌”的人還敢在網上秀?

  A:這只是一種規則。比如男生們做一個很乖的表情自拍發到網上,或是把吃的食物,甚至殘渣,拍了特寫發給大家看。

  T:目的是什麼?

  A:賣萌。

  T:就是為了賣萌而賣萌,那會有人看嗎?有人評論嗎?

  A:有啊,在人人或微博上一發就有很多人評論。“賣萌”只是一個代名詞,也要區分來說的,有些人純粹分享旅行或者心路歷程,像我就比較喜歡徒步旅行,我每次徒步旅行會把相機帶在身上,看到有一些美麗的風景或者是好玩的事,我就把它拍下來傳到網上,一來作紀念,二來也讓大家看看我現在讀書的城市風景。有些人純粹是為了“曬”,為了滿足虛榮心,或者說是他們“個性”的另一種體現,他們想張揚自己的個性。這種體現我覺得是有點畸形的,因為有一些人感到自己不被關注,就通過這種方式引起別人的關注,這恰恰體現了他們內心的空虛。

  T:“曬”、“賣萌”、“秀”是有區別的,對吧?

  A:對,很大區別。“賣萌”其實有時候也是90後特有的一種交友方式。平時溝通的時候也可以賣萌,比如說有些女生說我好“憂桑啊”,這是“為什麼咧”……這樣的說話,好像能更好地與別人溝通,更好地調動別人與你說話的興致。

  T:這是發嗲。

  A:賣萌文化來自日本漫畫,人物造型很乖,“天然呆,自然萌”。經管學院有兩個女生特別喜歡看漫畫,她們經常通宵看,完全生活在漫畫的世界,瘋狂的動漫追求者還會投資買動漫的相關產品,比如人物模型,甚至在生活中穿動漫人物的服裝,COSPLAY一把。

  4. 瘋狂的節日

  A:資源與環境學院,大一,男生,19歲

  T:尚重生教授

  T:大家發明的光棍節、女生節等,這種大學生原創節日越來越多了。

  A:我們資環青協2012年11月11號搞了一個光棍節活動,光棍節的具體活動有擺點,制作一些卡片,男生女生都可以寫,或者打電話給一個陌生的人,寫下一些願望,比如說“我要脫離光棍”、“我好寂寞”,然後把這些卡片集中起來,等到下個星期,讓填寫了卡片的同學再去擺點處抽一張卡片回來,就去聯係寫卡片的主人,算是一個牽線搭橋的方法。

  女生節時我在計算機學院那邊,看到大橫幅上面寫著:“計科妹子人人愛”、“如果你遇到計院的妹紙,趕緊娶了吧”。測繪院在教學樓前挂了一些女生寫的卡片,上面寫著女生的願望,男生去揭,就像揭皇榜一樣,男生必須實現女生寫的願望;在3月7號的晚上,測繪某一個班的男生全部聚集在女生宿舍的樓下,開始喊口號,甚至有的男生當眾表白了。3月7號的時候表白不丟臉,平時不能這樣大張旗鼓,節日的時候就可以這麼做了。

  T:那女生節晚上沒被表白的女生豈不是很“憂桑”?(大笑)像“一二?九”、“九?一八”這樣的紀念日有沒有什麼活動呢?

  A:這些節日大學生好像不怎麼感興趣,而且一般由官方舉辦這些節日的活動,大多都很無趣,我們大學生追捧的就是一些像光棍節、女生節、情人節等能“瞎鬧”的節日,還有一些帶有政治性的節日,像雷鋒節等,也會有瘋狂的惡搞。

  T:人是喜歡玩耍的動物,沒有娛樂就沒有生活,事實上少了娛樂人也活不下去。大學生在生活中娛樂,在娛樂中學會生活,這本來是大學生活和大學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總體上,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娛樂、交往、刷夜、打遊戲、賣萌、秀生活等並沒多大的錯。問題的關鍵是,消費、娛樂並非大學生活的主旋律,玩物難道不會喪志嗎?客觀上,處在成長期的大學生,他們果真能正確把握學業和娛樂的關係嗎?果真能夠做到自我克制、娛樂有度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他們能始終正確對待這些事情。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