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個同學吃飯,聊些個業內趣事,也說起我為什麼不找女朋友不結婚,我只好說,□□□□□(此處略去五百字)。他就講,不急的,像你這個年齡的男人,很容易找到不錯的。
他再說他所里的同事,一個福建人,工作14年,去年才結婚。同學說,他們所里的人都極其佩服他,因為他14年中相了上百次親,條件一點不降,是個“嚴謹”的人。其實,不過是個一般的普通人而已,也是一個極精細的人。他曾經被介紹給我的一個女同學,在北京的某著名大學,兩人聊了一個上午,最後到了吃飯的時間。他說,我知道這個大學有個食堂,很便宜的。然後大熱的天帶我那位女同學找了一個多小時,食堂自然是沒找到,相親也理所當然地失敗了。而這個“佳話”傳回所里,從此以後,一找不到他人,大家都會打趣說,找食堂去了。
可是,他去年結婚了,認識不到兩個月就辦了酒席,現在都快當父親了。人家找的是國家郵政局下面一個雜志的編輯,北京當地人,人不僅漂亮,還很有才。大家都說,這夥計有福氣,終于找到心目中理想的人。又說他堅持14年,不容易。于是都祝福他,希望他以後的生活能更好。
八卦歸八卦。
話說回來,一個女人,能堅持14年嗎?能護持住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嗎?能堅守自己對生活的要求和目標嗎?這一切,對她們來說,是那麼的難。
曾經由于工作的關係,我經常在各個高校和各大科研院所跑,也認識很多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這其中,有好多的女性,她們大多數都極為優秀,學歷高,很多長相也不錯,可她們依然單身著,甚至有的竟然還從來沒有交過男朋友。有的時候,也互相談起婚戀的事兒,大都是滿腹的苦水,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經歷。每每想起這些,我就覺得,生活,要遠比小說豐富得多。在那些經歷豐富的人面前,小說也好,影視劇也好,都是那麼的蒼白。
她們在應付學習、工作的同時,也必須應對生活的艱辛和壓力,以及世俗的眼光。她們都渴望愛情和家庭。一個朋友,30歲了,她說,在路上,一看到別人家的小孩子,就想抱抱,親親,太想要一個小孩子了。在她房間里,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娃娃。可又怎麼樣呢?她說,有的時候,也想找個男人湊合,可是,看到那麼多家庭離婚,就怕。
高學歷的女人,大多對婚姻質量有高要求,死水一般的生活,太痛苦,不如不要。看著很多大齡女青年,結了婚,又迅速離了婚,那種無奈,那愴楚,真是難以言表。
她們注定是一群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的人,她們走在憧憬中,卻被生活傾軋。單調的生活讓生命之花過早地枯萎。一個朋友說,自己是外地人,也是在外地上的大學,在北京沒有什麼親戚朋友,下班以後,只能回家,置身空曠的房間內,內心空落落的,那個孤獨和寂寞啊。還有性的困擾,她坦言,那種來自身體內部的衝動最難挨。晚上的時候,睡不著,越想越睡不著,就一遍遍地衝澡,後來幹脆就買個大玩具,抱著睡。她說,至少感覺懷里充實點。現在好了,她說,年齡大了,也疲了,偶爾會想想,但大多時候則麻木了,看電視劇,有激情的場面,也無動于衷了。她問我,是不是她出了什麼問題。我只能苦笑說,沒有,什麼也沒有,正常的,然後勸她盡量早點找個人結婚吧。這次,輪到她苦笑了。
一個朋友告訴我,她34歲,連個男人的手也沒有認真地拉過。她說,大學的時候,是那麼的清高,以為自己很堅強,對很多男孩子看不上眼。現在很後悔,說要是那個時候談場戀愛就好了,怎麼著也是個經歷啊。她說,她也會去相親,但對相親卻拒斥得很,總感覺這種拉郎配對自己很不公,什麼年代了,還先結婚後戀愛,萬一結了婚又不合適呢?猶豫中,韶華逝去。
很多時候,我就想,希望天底下的男人,都是好男人,能把天底下的好女人,都娶回家,人人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人世間如果真是這樣的烏托邦,該多好。即使不能如此,也最好一個蘿卜一個坑,讓每個單身的人都組成家庭,雖然平平淡淡,但至少不會再孤寂。可就算如此,竟也是那麼那麼的難。
“剩女”成為問題,除了人際交往的窄化,說到底是傳統社會性別制度下的婚姻觀念造成的。然而在“社會焦慮症”日益嚴重的今天,要想改變這種觀念,又是那麼不容易。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抗爭這種舊的思想秩序的同時,也要懂得順應社會形勢。要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靠機緣、靠運氣,也要靠主動尋覓、爭取。
願天下無曠男,也無怨女吧。
上午,跟一個女性朋友說起此事,她憤憤地說,這他娘的什麼世道啊,是個男人他就自我感覺良好,是個男人他就拽!
她也是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