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個世紀以來魯迅是惟一沒有被中斷閱讀的作家。而這期間,許多作家的著作都從書架上消失過,他們的名字在長達三四十年的時間里對于大多數中國讀者都是陌生的。魯迅的著作卻一直被閱讀著、強調著,直到現在仍然如此。在中國內地,連通俗小說家統計在內,僅就印刷量而言,也沒有一個作家超過魯迅。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沒有一個作家像魯迅一樣在教科書中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即便在萬馬齊喑的“文革”時期,魯迅的書也是影響力最大、印刷量最大的書之一,超過他的大概只有紅寶書了。而當時對于人的行為約束力最大的,除了紅寶書之外,也就是魯迅的書了。人們當年要背誦許多紅寶書的篇章,對其中許多文字耳熟能詳,並在行文中大量引用。對于魯迅的書,許多中國人也能張口說出一些句子,也常常在行文中加以引用。“文革”時期能夠印刷作品的作家雖然少而又少,但總還存在;特別是後期,總有十幾種或更多一些的當代文學作品出現在書架上。不同的是,這些作品除了極個別的偶爾還會出現在記憶里之外,隨著新時期的到來,改革開放的浪潮很快就將其淹沒了。而在“文革”期間或後來的更長一段時間內,如果有人指責魯迅的著作,肯定會被當成荒唐或瘋狂的舉動,因為這在政治上或通常的意義上都是不被允許的。
由此可見,魯迅的書在當時所具有的無可比擬的地位。
時至今日,沒有任何一個中國作家在海內外的各類文學評選中獲得如此一致的崇高評價。無論是海峽兩岸還是其他華語地區,在世紀末的文學大盤點中,魯迅的書都是作為最出色的創作得到了首先肯定。僅就五四時期的作家來說,經歷了新時期的撥亂反正之後,許多因為政治禁錮而與讀者久違的作家,包括各種風格流派的作家在內,都一度得到了出土文物般的待遇。他們的作品在內地風靡一時,影響空前。但所有這些作家和作品幾乎都經歷了一個從熱烈到安靜的階段,慢慢退回到一個適當的位置上。與魯迅和其作品相比,這些作家和作品沒有確立一種超拔的地位,沒有取得這樣的不朽。毋庸諱言,魯迅及其作品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難以超越的意味。
魯迅作為精神和藝術的雙重象徵,已經越來越不可動搖,盡管近百年來不斷有人多方嘗試,試圖加以質疑和責難,甚至潑出了污水,結果最後總是無損于魯迅。
魯迅的作品沒有長篇巨制,這曾經使許多人引以為憾。但是後來人們還是發現,這並未影響一個偉大作家的聲名。人們意識到作為一個真正的文學家,越來越多的讀者最後還是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和感受,一般意義上的量化分析已經沒有了意義。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精神和藝術的巨人,他是高大和永遠矗立的。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說,不可忽視的是魯迅開創的雜文傳統,因為在他以前中國多是閒適的小品文傳統,與他同時期的作家也在沿襲這個傳統。正因為有了魯迅,從此雜文作為“匕首”和“投槍”才得到了肯定,並且延續下來,以至于成為新的傳統。這個傳統即便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即便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中國的雜文開始有了自己獨有的諷刺和批判性,尖銳而富于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