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針刺法
包括耳毫針法、耳電針法、耳穴埋針法。適用于各種病症。
耳穴毫針法
耳毫針法是運用毫針針刺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毫針是古代的九針之一,為耳針常用針具,一般是型號26—32號,0.3—l寸長的不鏽鋼針。常用的毫針是28號、半寸長,用前須經高溫高壓滅菌處理。
操作方法:
1.探查耳穴和耳廓消毒。明確診斷,選穴配方,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測得所選穴的敏感點,並稍加用力,作一壓痕後,給皮膚消毒,針刺。
2.體位和進針。一般採用坐位,不能坐起者可採取臥位。術者用左手拇指固定耳廓,中指托著針刺部位的耳背,這樣便于掌握針刺的深淺和減輕痛苦。右手拇、食指持針,在壓痕標記處進針。進針手法有兩種:
K捻入法。醫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拇、食指持針柄將針尖對準耳穴,手指沿順時針方向,邊捻邊進針,使針體隨捻轉刺入耳穴。
L插入法。醫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針柄將針尖對準耳穴,用力一按,迅速將針插入耳穴中。
3.針刺強度和手法。刺激強度和手法,應視病人的病情、體質和耐受程度等來決定。
K針刺強度。強刺激法常用于病者本質強壯的急性病、實證、癱證、疼痛等諸症,此法為瀉法。輕刺激法用于體質較差的慢性病,虛證者,此法為補法。中度刺激法又稱平補平瀉,是常用的刺激法。
L針刺手法,常用的有三種。單刺法:刺入敏感點後,不需運用手法僅留針,適用于年邁體弱、久病及兒童患者。捻轉法:刺入耳穴後,在該處再運用中等刺激手法,順時針方向小幅度來回捻轉,持續刺激20—30秒鐘,常用于一般慢性病。提插法:刺入耳廓後用手將毫針垂直地上下提插10—20秒,此法用于急性病和痛症。
4.針刺角度。位于耳甲腔、耳甲艇和三角窩中的耳穴,用直刺即90度進針,如內生殖器、心、肺等穴。位于耳舟、耳垂的耳穴多用橫刺,沿皮進針,針、皮膚夾角約15度。橫刺多用于透穴,即一針透幾個耳穴,如盆腔透內生殖器穴,下頜透上頜,面頰區透刺等。位于對耳輪、耳屏內側,屏間切跡等部位的穴位,多用斜刺45—60度進針,如皮質下、內鼻、咽喉、內分泌等。
5.針刺深度。應視患者耳廓局部的厚薄、穴位的位置而掌握。一般刺入二三分即可達軟骨,其深度以耳針能站立不搖擺為宜,不可穿透對側皮膚。
6.留針。留針是指毫針刺入耳穴後停留在耳廓上的過程。時間一般為30—60分鐘。嬰幼兒不留針,慢性病及痛症留針時間長一些。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應捻轉針柄1次,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7.起針。醫者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針。起針法有兩種。
K抽出法:用左手持針柄,不加捻轉,迅速抽出。此法痛感小,常用之。
L捻轉起針法:用右手持針柄,邊捻轉邊將針退出。這種起針法在起針時又給病人以強刺激,有利于提高療效。深刺激時即用此法出針。出針後用75%酒精棉球或消毒幹棉球壓迫針眼止血片刻,並防止感染。
8.療程。一般7—10次為l療程,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取一側耳廓,兩耳交替針刺。療程間隔3—5天。
注意事項:
1.注意針具消毒和無菌操作。
2.患者在過饑、過飽、醉酒、過度緊張之後或精神極度緊張、嚴重貧血、體質極度虛弱時,均不宜立即用耳針治療,以防發生暈針。
3.孕婦、妊娠5個月以前不宜進行耳針治療。5—9個月的孕婦不宜針刺內生殖器、盆腔、內分泌等穴,以免發生流產、早產。對有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整個妊娠期都不宜用耳針治療。
4.對于老年患者,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病者,針刺前應休息半小時,針刺後注意觀察,以防發生意外。
5.耳廓有炎症或凍傷破潰時應禁針,以防炎症擴散。如必須針刺,則應避開損傷部位,或可先針刺外耳、腎上腺、枕、過敏區,耳尖放血等,待炎症或凍瘡治愈後再繼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