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耳穴灸法

時間:2012-09-27 13:47   來源:中國臺灣網

  耳穴灸法

  耳穴灸法,是以藥線、線香、艾條等點燃後的溫熱作用刺激耳廓,用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耳穴灸法具有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的作用,多用于虛證、寒證、痛證等。

  艾條灸

  艾條灸有三種。

  1.艾條溫和灸。讓燃著的艾條對準施灸穴位,在距之約2厘米處熏灸,固定不動。以患者感覺有舒服的溫熱感並出現紅潤為度,每次l—3穴,每穴灸5—10分鐘為宜。

  2.艾條熨熱灸。右手持艾條,將燃著的一端對準施灸耳穴,距耳穴皮膚2厘米左右。如熨布一樣來回施灸,以灸處皮膚有溫熱感並出現紅潤為度,每次灸5—10分鐘。此法適用于耳部濕疹和耳軟骨炎。

  3.艾條雀啄“灸”。右手持艾條,將燃著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距耳穴皮膚2厘米左右。如小鳥啄食一樣,一起一落地施灸,以灸處皮膚有溫熱感和出現紅潤為度,每次l—3穴,每穴灸5—10分鐘。此法適用于小兒及耳部感覺遲鈍者。

  葦管器灸

  用兩節不同粗細的成熟葦管套制成葦管器。粗段長約4厘米,管口直徑約0.8—l厘米,切成下鴨嘴形,再在其上放薄鉛片或薄鐵片,以防艾燒壞;細段長約3厘米,管口直徑0.6—0.8厘米。粗細兩節套接,接口處用膠布固定,細段端用單層膠布封閉。

  1.操作方法:將花生米大小的一撮艾絨放入葦管器,用線香點燃,右手持葦管器插入耳孔內施灸,以耳孔感到溫熱為度,每次3—9壯,每日灸1—2次。

  2.適應證:面癱、耳廓痛、虛火牙痛。

  3.注意事項:耳孔有破潰、濕疹者禁用。

  藥線點灸

  此法為廣西壯族民間的一種療法。藥線是將麻線浸泡進由麝香等藥物配制的藥酒中而成的。適用于畏寒、發熱、腫塊、痿痹疼痛、麻木不仁、瘙癢等七大症狀。

  操作方法:

  以拇、食指持線的一端,點燃,待線頭出現紅炭無火珠(忌用火苗)時,對準穴位,順應腕力,拇指尖穩而敏捷地將線頭火點按于穴位上,按下火滅即起為l壯。灸處有輕微的灼熱感。如不願直接點灸,可將火珠頭置于距穴位皮膚約l毫米處熏灸,急性及重症者每天灸1次,慢性病每天或隔天灸1次。一般10天為l療程,每療程間隔1周。

  注意事項:

  1.必須掌握火候。線頭點燃炭火有個由旺漸弱的過程。病重、耐受力強者用旺火點灸,耐受力差、病輕和小兒用弱火點灸。

  2.灸後局部有輕度灼熱感或辣、癢感,直接灸者表皮可出現輕微損傷,這可以起到持續的刺激作用。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

  3.常配合特定體穴點灸,可起到協同治療作用,提高療效。如梅花點,在病變部位的周邊和中央呈梅花形點灸,適用于一些皮膚病;葵花點,在病變部位的周圍和病損中心呈葵花形點灸,適用于頑固癬類和皮疹類病症;臍周四穴點,以肚臍為中心,上、下、左、右各旁開1.5寸點灸,適用于胃腸病、月經病。

  線香灸

  是用衛生香點燃後熏灸穴位的一種方法。適用于虛、寒、痛、痿、痹、癢、腫為主的急、慢性病患。

  操作方法:持點燃的衛生香對準穴位,在距之約l厘米處熏灸。以局部有舒服的溫熱或微灼痛感為度,雙耳皆灸,每次穴位不宜過多。常每側選2—3穴,每穴灸2—5分鐘,局部出現微潮紅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l療程,療程間隔約5天。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