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耳穴貼壓法

時間:2012-09-27 13:48   來源:中國臺灣網

  耳穴貼壓法

  耳穴貼壓法簡稱壓丸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藥物種子或藥丸,如王不留行、萊菔子、白芥子、喉症丸、小兒奇應丸及磁珠、塑料丸等貼壓耳穴,替代埋針,以達到治療目的一種方法。耳穴貼壓是在耳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近20年來最流行的耳穴療法,它具有就地取材、便于推廣、療效可靠、應用廣泛、易于掌握、經濟實惠、絕少副作用等優點。臨床驗證表明,耳壓療法能收到耳針法、埋針法同樣的效果,而且簡便易行,能持續起到刺激作用,以彌補刺激量不足的缺點,特別適合年老、體弱、兒童懼痛和不能堅持每天治療者。常與放血法配合使用,能大幅度提高療效。使用時或一側放血,一側行貼壓治療;或正面放血,背面貼壓;或一部分穴位放血,一部分穴位貼壓。

  操作方法:

  1.材料準備。

  K選用貼壓物可就地取材,可用植物種子如油菜子;可用藥物種子,如王不留行、黃荊子、急性子等;可用藥物,如六神丸、喉症丸、仁丹、牛黃消炎丸、小兒奇應丸等。凡是表面光滑、質硬,大小合適,無副作用的物品均可採用。

  L準備膠布、有機玻璃板、蚊式血管鉗、切割刀、75%酒精、2.5%碘酒、消毒幹棉球、探壓棒、耳穴探測儀等。膠布最好染得接近膚色,醫藥商店有成品出售。

  M有機玻璃板制作。選用5毫米厚的有機玻璃板,以衝床劃出0.5×0.5厘米的正方形小格或0.8×0.8厘米的菱形小格,每一劃線深約0.5毫米,每一小方格中央鑽成l毫米深,直徑2毫米的小珠形凹陷,每一菱形小格中央鑽兩個小凹陷,將王不留行鋪滿小凹陷,再用與有機玻璃同樣大小的膠布,貼在有機玻璃上面,鋪平壓緊,用切割刀順劃線割開,治療時直接用止血鉗夾取。

  2.探尋敏感點。以探棒和探測儀探得壓痛點和低電阻點,並根據病症選穴配方做壓痕標記。

  3.消毒、貼敷壓丸。耳廓用75%酒精消毒、脫脂、清潔,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鑷子或血管鉗夾取粘有貼壓物的膠布塊對準穴位貼壓。

  4.根據病症的虛、實和病人的體質情況,按緩(久病)輕(虛證)、重(實證)三種手法,適度揉按、捏壓,使耳廓有發熱、發脹、放散感。每日壓3—5次,每次3—5分鐘,l—5日換貼1次,5次為l療程,療程間隔2—3天。

  注意事項:

  1.防止膠布潮濕,以防膠布脫落和皮膚感染。

  2.按壓不能過度用力,以不損傷皮膚為宜。

  3.夏季多汗,宜勤換。冬季耳廓凍傷及耳廓有炎症者不宜貼敷。對膠布過敏者不宜用此法。

  4.囑患者定時按壓,按壓後有酸、麻、脹、痛、灼熱感者效果好。

  5.一般患者中度刺激,孕婦用輕刺激,習慣性流產者慎用。

  6.扭傷和肢體運動障礙患者在按壓時應適當活動患部,以增強療效。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