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邀請你和他一起去唱卡拉OK,但你對那種場所一向反感,而且你歌喉平平,應該如何拒絕他?
你在服裝店看中一款西服,樣式和做工都令人滿意,只是價錢上不夠理想,但看到售貨員的熱情服務,又不好意思拒絕,你該怎麼辦?
一個素行不良的熟人來纏住你,非要向你借錢不可,說是用作購買參考書。但你知道,錢一旦借給他便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這時,你該如何拒絕他?
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問你:“吃紅蘋果還是青蘋果?”這時,一向很隨和的你是說“都可以”還是“我最愛的水果是香蕉”?
不知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不好意思說出那個“不”字,而買了不稱心的襯衫,娶了自己不喜歡的姑娘,答應了自己辦不到的事情,耽誤了自己不應該耽誤的約會。
習慣于中庸之道的中國人,在拒絕別人時很容易產生一種“不好意思”的心理。這種心理阻礙了人們把拒絕的話說出口。由于這種矛盾的心情,態度上就不那麼誠懇,說話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欲藏又露。在這種心理的制約下,很多人往往戴著假面具生活,不僅活得很累,而且丟失了自我,常常後悔不已;又因為難于擺脫這種“無力拒絕症”,而自責、自卑。
喜劇大師卓別林曾說:學會說“不”吧,那麼你的生活將會美好得多!
拒絕是一門藝術。在面對對方的百般請求時,能夠做到既不傷害對方的自尊,也不讓對方為難,才可以稱之為完美的拒絕之術。
啟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向他求學、求教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以致先生住的地方整天充斥著腳步聲和敲門聲。啟功先生不得不自嘲:“我真成了動物園里供人參觀的大熊貓了。”
有一次,先生患了重感冒起不了床,怕又有人敲門,就在一張白紙上寫了四句話,貼在門上:“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如敲門窗,罰款一元。”先生雖然病了,但仍不失幽默。
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聽說了這件事後,專門畫了一幅漫畫,題雲:“啟功先生,書法大家。人稱國寶,都來找他。請出索畫,累得躺下。大門外面,免戰高挂。上寫四字,熊貓病了。”
大膽地說“不”吧!說“不”是每個人的權利。中國有句古話:“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不為”,就是拒絕,意思就是當別人有所求而你無能為力的時候,就要行使你拒絕的權利;當你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你也要行使你拒絕的權利。
學會說“不”,既可減少心理上的許多緊張和壓力,又可表現出人格的獨特性,也不至于讓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陷于被動,生活就會變得輕松、瀟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