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劉慈欣等著《微紀元》出版 聯袂打造中國科幻硬實力

時間:2015-11-05 08:52   來源:鳳凰讀書

  《微紀元》

  科幻文學"銀河獎"獲獎作品系列

  中國的"阿西莫夫"、2015年"雨果獎"及2015年"中國好書"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領銜,王晉康、夏笳、何夕等《銀河獎》獲獎名家共襄盛舉,打造中國本土科幻名品,與你共用科幻閱讀饕餮盛宴。

  【基本資訊】

  ★書名:微紀元

  ★書號:978-7-5682-0979-3

  ★作者:劉慈欣等著(王晉康、何夕、夏笳、江波、阿缺、燕壘生)

  ★定價:32.80元

  ★開本:32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裝幀:平裝

  ★印章:10.5

  【作者簡介】

  劉慈欣

  (1963-)高級工程師,科幻作家,中國作協會員。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説,16篇中篇小説,18篇短篇小説,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作品蟬聯1999年-2006年中國科幻小説銀河獎,2010年趙樹理文學獎,2011年《當代》年度長篇小説五佳第三名,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説獎,2010、2011年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科幻作家獎,2012年人民文學柔石獎短篇小説金獎、第九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代表作有長篇小説《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三部曲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為全世界科幻讀者所追捧。2015年,劉慈欣榮獲"雨果獎",將中國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編輯推薦】

  ★對於人類來説,幻想永遠是寶貴的財富。"孩子的想像力決定了人類發展的方向"這絕不是一句輕率的論斷。有了幻想,人類才有創造,才有進步。百年前,著名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設想了一系列"先進"的科技和未來世界的發展狀況。那些幻想在當時人看來是那麼的不可思議,可是百年後的現在,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已經成了現實。不能説是幻想造就了發明和進步,但它的確起到了引導和啟迪的作用。可以説,科幻作品就是啟迪孩子、乃至成人思維的一件利器。

  ★中國的科幻文學在世界上長期以來並沒有獲得太過令人矚目的榮耀,但這並不等於它沒有成就,沒有精品,而只是一直不為人知罷了!"銀河獎"就是中國幻想小説(主要是科幻小説,後加入其他相關項目評選)的本土榮譽獎項,也是中國大陸的科幻小説獎。這個誕生於1986年的文學大獎到今天已經走過了30年的風雨,為中國科幻界培養、發掘了一大批精品作品和科幻作者。現在,這棵大樹已經開花結果。

  ★《蟲》系列圖書是一部收錄了"銀河獎"歷屆獲獎作家、作品的中國本土科幻小説合集。它以2015年"雨果獎"、2015年"中國好書"得主、《三體》作者劉慈欣領銜,收錄劉慈欣、王晉康、夏笳、何夕等"銀河獎"獲獎名家的代表作,可以説,這是為中國科幻讀者獻上的一桌科幻閱讀饕餮盛宴。

  ★更多精品科幻、《蟲》系列圖書請見:《2.5次世界大戰》《蟲子的世界》。

  【內容簡介】

  《微紀元》是劉慈欣領銜的一部科幻作品集。該書以劉慈欣簽約影視的《微紀元》為主打。在《微紀元》中,劉慈欣為我們展示了人類進入"微時代"後的種種神奇而又不可思議的未來場景:數萬年前,因為太陽的異常爆發,整個太陽系陷入火海之中,地球上的溫度高達4000多度。人類為了種族延續,數萬艘飛船在大難來臨前飛向太空,去尋找新的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但幾乎所有宇宙飛船最終都葬身太空!幾萬年後,只有一艘飛船飛回地球。但回到地球的宇航員驚訝地發現,這時的地球上已沒有了與他相同的人類,代之而起的,是像螞蟻一樣小的微型人。那些人雖小,但智商卻超高,而且他們的心理特點與思維方式與此前的人類已有很大不同……面對這些微人,返回故土的飛行員又該何去何從?

  【目錄】

  微紀元--奈米人主宰地球

  江河流殤--跨越時空的愛戀

  我講我爺爺的故事--宇宙拓荒者的戀歌

  殺死一個科幻作家--必死之局

  十億年後的來客--沾染未來

  瘟疫--焚屍爐內靈魂的尖叫

  移魂有術--靈魂寄生者

  七重外殼--刺不穿的虛擬世界

  【部分內文】

  微紀元

  --劉慈欣

  1.回歸

  先行者知道,他現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個人了。

  他是在飛船越過冥王星時知道的。從這裡看去,太陽是一個暗淡的星星,同三十年前他飛出太陽系時沒有兩樣,但飛船電腦剛剛進行的的視行差測量告訴他,冥王星的軌道外移了許多,由此可以計算出太陽比他啟程時損失了4.74%的品質,由此又可推論出另外一個使他的心先是顫抖然後冰凍的結論。

  那事已經發生過了。

  其實,在他啟程時人類已經知道那事要發生了,通過發射上萬個穿過太陽的探測器,天體物理學家們確定太陽將要發生一次短暫的能量閃爍,並損失大約5%的品質。

  如果太陽有記憶,它不會對此感到不安,在那幾十億年的漫長生涯中,它曾經歷過比這大得多的劇變。當它從星雲的旋渦中誕生時,它的生命的劇變是以"毫秒"為單位的。在那輝煌的一刻,引力的坍縮使核聚變的火焰照亮星雲混沌的黑暗……它知道自己的生命是一個過程,儘管現在處於這個過程中最穩定的時期,偶然的、小小的突變總是免不了的,就像平靜的水面上不時有一個小氣泡浮起並破裂。能量和品質的損失算不了什麼,它還是它,一顆中等大小,視星等為-26.8的恒星。甚至太陽系的其他部分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水星可能被熔化,金星稠密的大氣將被剝離,再往週邊的行星所受的影響就更小了,火星顏色可能由於表面的熔化而由紅變黑,地球嘛,只不過表面溫度升高至4000℃,這可能會持續100小時左右,海洋肯定會被蒸發,各大陸表面岩石也會熔化一層,但僅此而已。以後,太陽又將很快恢復原狀,但由於品質的損失,各行星的軌道會稍微後移,這影響就更小了,比如地球,氣溫可能稍稍下降,平均降到零下110℃左右,這有助於熔化的表面重新凝結,並使水和大氣多少保留一些。

  那時人們常談起一個笑話,説的是一個人同上帝的對話:上帝啊,一萬年對你是多麼短啊?上帝説:就一秒鐘。上帝啊,一億元對你是多麼少啊?上帝説:就一分錢。上帝啊,給我一分錢吧!上帝説:請等一秒鐘。

  現在,太陽讓人類等了"一秒鐘":預測能量閃爍的時間是在一萬八千年之後。這對太陽來説確實只是一秒鐘,但卻可以使目前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對"一秒鐘"後發生的事採取一種超然的態度,甚至當作一種哲學理念。影響不是沒有的,人類文化一天天變得玩世不恭起來,但人類至少還有四五百代的時間可以從容地想想逃生的辦法。

  兩個世紀以後,人類採取了第一個行動:發射了一艘恒星際飛船,在周圍100光年以內尋找帶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飛船被命名為"方舟號",這批宇航員都被稱為"先行者"。

  方舟號掠過了六十顆恒星,也是掠過了六十個煉獄。其只有一顆恒星有一顆衛星,那是一滴直徑八千公里的處於白熾狀態的鐵水,因其液態,在運作中不斷地改變著形狀……方舟號此行唯一的成果,就是進一步證明了人類的孤獨。

  方舟號航行了二十三年時間,但這是"方舟時間",由於飛船以接近光速行駛,地球時間已過了兩萬五千年。本來方舟號是可以按預定時間返回的。

  由於在接近光速時無法同地球通訊,必須把速度降至光速的一半以下,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時間。所以,方舟號一般每月減速一次,接收地球發來的資訊,而當它下一次減速時,收到的已是地球一百多年後發出的資訊了。方舟號和地球的時間,就像從高倍瞄準鏡中看目標一樣,瞄準鏡稍微移動一下,鏡中的目標就跨越了巨大的距離。方舟號收到的最後一條資訊是在"方舟時間"自啟航十三年,地球時間自啟航一萬七千年時從地球發出的,方舟號一個月後再次減速,發現地球方向已寂靜無聲了。一萬多年前對太陽的計算可能稍有誤差,在方舟號這一個月,地球這一百多年間,那事發生了。

  方舟號真成了一艘方舟,但已是一艘只有諾亞一人的方舟。其他的七名先行者,有四名死於一顆在飛船四光年處突然爆發的新星的輻射,二人死於疾病,一人(是男人)在最後一次減速通訊時,聽著地球方向的寂靜開槍自殺了。以後,這唯一的先行者曾使方舟號保持在可通訊速度很長時間,後來他把飛船加速到光速,心中那微弱的希望之火又使他很快把速度降下來聆聽,由於減速越來越頻繁,回歸的行程拖長了。

  寂靜仍持續著。

  方舟號在地球時間啟程二萬五千年後回到太陽系,比預定的晚了九千年。

  ……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