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的農家子弟到晚清“中興名臣”,從背不出書的笨小孩到一代大儒,從一介書生到湘軍統帥,曾國藩的人生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勵志故事。在這個成功渴望度極高的時代,曾國藩就像珍貴的“出土文物”一樣,其利用價值被裏裏外外、方方面面挖了個遍,哪怕是犄角旮旯。
曾國藩當然不會知道,他在當今圖書市場是一個傳奇,和他有關的出版物,竟然有幾千種之多,連在世或不在世的大作家、大學者似乎都難比肩。
“曾國藩”越老越吃香
盤點曾國藩圖書的市場表現力,會有一番意外發現。
首先,曾國藩在網上書店的生存空間強大得令人瞠目。在亞馬遜中國、噹噹網、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搜索關鍵字“曾國藩”,會發現在售圖書少則近千種,多則數千種。不僅在網上書店表現搶眼,“曾國藩”在實體書店也很活躍,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監測數據表明,全國1000多家實體書店至少有近1200種“曾國藩”在售。
“曾國藩”眾多,一方面因為《曾國藩家書》《曾文正公全集》等屬公版書,二是因為有大量解讀曾國藩的書存在,十幾年來從未衰減。此外,一些換湯不換藥的書大量充斥市場,也讓曾國藩圖書陣容日益臃腫。讀者張紅鑫就很納悶:“《曾國藩的啟示》《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兩本書的作者都是曾仕強,明明是同樣的內容,為什麼兩本書名字不同?”
儘管“曾國藩”陣容龐大,但還是越老的越吃香,如《曾國藩家書》《曾國藩日記》一直賣得不錯。而一些早年間解讀曾國藩的書也很受待見,甚至連連登上暢銷書榜。《曾國藩成大事的九九個方略》早在1999年8月就上市了,直到今年3月,還進入開卷非虛構類榜單9次,最高位次為第11名。另一本同樣是1999年上市的圖書《曾國藩 解讀(分冊)》也3次上榜。
“成功學”越吹越玄乎
儘管“曾國藩”品種看起來繁多,但細觀這些圖書,面目雷同的多,東抄西抄的多,而且90%以上都標榜“成功學”。
“曾國藩發跡史”“做官與做人”“曾國藩的政治權謀和人生哲學”……曾國藩被重重地貼上了成功的標簽。他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聖人”“一個真正的完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尊精神偶像”,他擁有“做人處世之典範,齊家教育之真言,為官從政之精髓,治國安邦之旗幟”的千古美名,他更具有“頂級官場生存術”。總而言之,曾國藩是擁有“讀心術、馭人術、權謀術”的中國式勵志人物,滿足了屌絲逆襲的一切想像。
在曾國藩成功學的感召下,曾國藩新書不斷涌現,光是今年以來,就有30種新書上市。剛剛出版的《吃透曾國藩,人生必不凡:曾國藩的12堂人生智慧課》一書的責任編輯説,這本書説的是曾國藩的成功學,具有很強的實操性,“他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盲從,不能當傻蛋,他給予我們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但當記者提出採訪該書作者浩文時,得到的答覆是:作者比較低調,面對記者採訪,一律拒絕。而當問及這位作者出過哪些書時,得到的答覆是:“他有很多筆名。”
在歷史學家雷頤看來,如今,漫畫式書寫曾國藩最流行—他就像萬金油一樣,從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歷史學角度,方方面面滿足社會不同的需要和人們的心理饑渴。
不過,面對被輪番炒作的曾國藩,也有不少讀者已經沒了胃口。讀者趙桐雨説:“很多對曾國藩的品評,一味推崇曾國藩腹黑與姦佞的成功學糟粕,了無新意。”與之相應的是,這類圖書銷量也開始呈現下降趨勢。來自中關村圖書大廈的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以來,56種“曾國藩”,共賣出437冊,平均每種不到8冊。
“正經研究”越來越少
面對被過度消費的曾國藩,歷史學家朱東全一語道破,很多作者都是投市場所好,投機取巧,研究的是市場上的曾國藩,而不是歷史上的曾國藩。
早在1977年,朱東全就開始研究曾國藩,他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研究曾國藩的人,“那個時候曾國藩還臭著呢,被説成是漢奸、賣國賊、劊子手。”1985年,朱東全耗費8年心血完成的《曾國藩傳》出版。他一分為二地研究了曾國藩,功過是非,一一道明。他發現,那個時候很少有人觸碰曾國藩這個題材。
歷史學家馬勇注意到,和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曾國藩研究熱潮有所不同,隨著上世紀90年代市場化的開始,以及一些不懂近代史的人不斷加入等原因,曾國藩熱開始出現問題了,“曾國藩開始被推到了極端,從一個最負面的形象,轉變成了最正面的形象,被吹成第一完人。”他認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很多有關曾國藩的書,沒有把他當成歷史人物來看,放在大的歷史脈絡中去審視和研究。
在馬勇看來,如今流行的曾國藩,很多都不是真實的曾國藩,比如他被貼上成功學標簽,就有點兒瞎説,“首先,曾國藩不可能是個成功者。説他投靠滿洲人,充當了漢奸,也不對,但是他愚昧的忠君思想確實使他錯過了歷史機遇。”馬勇認為,儘管曾國藩苦讀儒家經典,講究修身治國,講究忠君,但對國家體制缺乏根本性的改造,“其實他有這個機會,也有這個能力,但他根本沒有這個想法。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尊重他,另一方面也不能吹得太過分了。”
新聞延伸
一冊賬本,
揭開研究新大陸
儘管曾國藩都被寫濫了,但馬勇認為,對曾國藩的研究並沒有太多新的突破,而最近新出的一本《給曾國藩算算賬》倒是有一點突破。
這本書的作者叫張宏傑,大學學的財經學,博士念的歷史學,“這本書的寫作動機非常簡單,那還是在我讀博之前,經常翻閱《曾國藩家書》,我發現他經常提到自己的經濟收支,比如給家裏寄了兩隻人參、一套袍料,或者説,這一段經濟非常緊張,到年底就要借賬之類。”讀著讀著,他産生了一個念頭,幫曾國藩算算賬,看看他這樣一個官員,收入都從哪兒來,又花到哪兒了。
張宏傑找到了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的《湘鄉曾氏文獻》。這裡面匯集了曾國藩的大量親筆文書,有書信、雜記、日記、對部下的“職務鑒定”、給別人相面的結論等。其中有一個賬本,從買了一棵大白菜、剃了一次頭、雇了一次車,到收了別人十兩“炭敬”,給某大學士送了三兩“節禮”和一兩“門包”,事無巨細,悉數記載。張宏傑認為,研究這個賬本,可以讀到一個京官的日常生活狀態,可以窺見曾國藩在隱秘的角落呈現出的“真誠”與“虛偽”,更可以直接體察到清代京官薪酬體系對官員行為的多方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