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美國人的書意識:尊重版權,名家手稿隨便看

時間:2015-02-09 08:35   來源:北京晚報

  中國人自詡是愛書的民族。美國也不甘人後,而且,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近年來的統計,美國的每人平均閱讀量處在世界各國民眾閱讀量前列;而素有文明古國之稱的中國在這方面卻在走下坡路。

  但僅有這一點並不能説明美國人比中國人愛書。在現代中國,只要有幾斗余糧或略有閒錢的家庭一般都會置辦個書櫥或一些藏書來裝點門面。君不見,那些幾乎從不讀書者儼然也有書房,其書架上也是大部頭精裝書排列莊嚴;至於一般圖書特別是時髦讀物,更是應有盡有。

  從古至今,中國人的宗教似乎是教育。而支撐這個宗教的支柱就是讀書。曾幾何時,讀書鹹被國人認為是最神聖的事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在,讀書即使不為光宗耀祖,仍然是掙個好出身、好前途的起碼保證。

  要讀書,首先就得有書。所以,舊時代家有藏書應該是做人的最大驕傲。既然這神聖的資源這麼稀缺而且是成功的保障,書也就被賦予了神聖和神秘的色彩,以至於有的窮酸文人有了幾本破書就當成傳家寶,神秘兮兮永不示人,甚至發明出“老婆不借書不借”這樣決絕的窮措大格言。

  那時沒有公共圖書館,藏書成了讀書人的登龍捷徑。不只是科舉用書,就是詩詞歌賦醫農雜藝類的閒書乃至小説戲劇之類的書都奇缺或者難以得見。有藏書才是接近知識的第一步,才有讀書的可能。因此,藏書是舊時中國人獲得知識的源泉。

  筆者幼年讀書時光趕上了中國動亂年代,因為政治和經濟的原因那時中國圖書奇缺。別説一般人沒有藏書,即使家有藏書者也被查抄或因此釀成禍根。這樣,藏書自小竟成了我一生的情結和夢。到了和平年代,在國內時做研究要藏書,在美國教書寫書也要藏書;我自然也留心起了美國社會、高校和老百姓的藏書觀。經過這一仔細觀察,我發現美國人稱得上愛書,但是他們的藏書觀卻跟我們大相徑庭——不只是大相徑庭,有的甚至是我們完全不能茍同並將引為奇談呢。

  美國圖書館:

  不留復本,名人贈書也會被賤賣掉

  首先談談美國的圖書館藏書。美國有龐大而週全的圖書館系統,在國際舞臺上素以圖書資訊發達著稱於世。在美國住久了,你發現這兒借書的確方便。但美國圖書館同類書一般不留復本。近年來,除了某些新出的暢銷書或者性質特別被用作教材的書外,他們同樣的書幾乎不保留復本。如果有其他讀者借閱同一本書,他們往往會利用其無限發達的館際互借網為讀者到本市、本州/省、本國甚至外國的圖書館去替你借來,而且速度極快。如果你借的不是全本書而是某個章節,他們往往會免費複印給你。近年來更是開發了電子版本服務,能無償地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你要的資料傳遞到你手上。

  由於有了這樣便利的服務,他們就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金、空間、能源和資源。圖書館不再像過去那樣購置多本書,省下的資金和空間可以開發其他服務項目更好地服務讀者。

  但是,對於過去已有復本的書怎麼辦呢?説來您或許不信。政府的公立圖書館就把復本賤賣或處理掉。他們每年甚或每個季節都大量處理或賤賣舊書(有的並不舊,甚至是當年的新書),幾十塊錢一本的書有的甚至尚未出借過就幾塊錢甚至幾毛錢一本處理掉了。

  如果這樣做你尚能理解的話,美國大學圖書館賤賣作家或者名人贈書及簽名本的做法我們的讀者一定覺得奇怪。美國大學圖書館特別是著名大學往往每年收到很多名人贈書或作家等贈書。這些贈書大致有三個來源。一是本人贈送:不管是名人或名作家名學者都想讓自己名字或自己的學説、成果遠播。把書送到世界名校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捷徑。另一個來源是其家人代贈:比如説,有的名作家名教授或者著名學者過世了,其後人又未必繼承同一學業。學者生前擔心自己一生心血風流雲散,遂捐贈並懇請後人在其身後代贈並希望名校收留其藏書。這些藏書名校收到後,發現有些書學校已經有復本;有的圖書未必重要,而有的更是普通出版物。換句話説,它們有名人效應的紀念意義、有文物價值但是作為藏書卻不夠水準。第三個來源則是世界各地林林總總的不同個人、組織乃至於政府、高校和非營利團體的捐贈圖書和文物了。

  對以上這些各類學校有復本的圖書,圖書館往往約定俗成地有個通則,就是把他們處理賤賣給本校師生,希望它們能夠有個比被送到垃圾場更好的命運,仍然留在讀書人的書架上。

  這個主意當然不壞。但卻不是上述贈書者的初衷。那些躊躇滿志信心滿滿的名人在興高采烈宣稱他們的書被世界名校圖書館收藏之時,其實在那所學校圖書館並不能查到他的書。如果幸運,他的書或許被某位師生賤買了去;如果不幸,他心愛的書久已犧牲在了美利堅哪個不知名的垃圾處理廠了。有些書其實美國名校圖書館收到後幾乎從沒編目、從沒上架,甚至賤賣不掉直接就發到了垃圾場。而這些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書卻被它們的作者寫在簡歷上招搖被世界名校珍藏云云。豈不知這些可憐哈德遜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它們週游了世界幾乎一圈,卻從未跟讀者見面就早逝了。

  名校的圖書館常常定期賤賣一些這樣的寶貝。有新書也有舊書。舊書是剔出來不太常用或較少有人借閱的復本。其中有的是絕版書非常有版本學價值,更有作家贈書和簽名本。這些年來,我廉價買到不少名人簽名本,價格都是極便宜。有的書我已經有的,買它的原因僅因為有文物意義和名人簽名。比如説,我在圖書館買到過史景遷的導師房兆楹教授的藏書,還有慧眼識出並舉薦夏志清的王際真教授的藏書以及其他美國名作家、人類學家和科學家藏書、贈書的簽名本,價錢僅只是區區一兩美元一本。

  另外,我曾經見過一整套非常氣派的線裝書賤賣。這套書讓我難忘,是連同書櫃一起賤賣的。書櫃是金絲楠木,書是宣紙精印的二十四史,藍綾子面骨簽,七八成新。查看版本,書是清朝中期刻的,已經有些年月了,但保存良好。二十四史全套在一起是整個書櫃,而每種是一個單匣。因為二十四史全套書冊數薄厚不一,因此要想把他們大大小小排列好各自獨立又合為一體並湊成好看的格局非常不易。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愛書人的傑作。圖書館賣它時是按本出售,每本一元,但不拆零賣。買全套書者書櫃免費奉送。其實,整整一套書計值不過區區百元,這簡直是一架文物!裏面一定有故事。我圍著它看了好久,可惜因為這套書的版本價值一般,雖然它夠古,但是現在二十四史到處都有而且網上得之易如反掌;況我不治史學。如果僅僅因為其好看而將它買回家自己覺得有些虛榮和赧顏。況且在美國大家都講究實惠,把這個無用的龐然大物買回去,我用不著,卻又不知將來我的後輩怎樣處理它。想來一陣猶豫,就丟在了身後。

  可是,這套美麗的古書成了我的心頭之患很久不能放下。未能忘情,其後我又去看望過它。因為開始時圖書館不願意拆零,始終沒人願意全部吞下它。後來耽擱久了圖書館妥協開始拆開賣,美國人或是附庸風雅,或是覺得好玩買幾本這樣“純手工做的古書”回家炫耀,這套書被陸陸續續零賣了。這些書匣就一個個被搬空,像一個個黑洞洞的眼睛。我最後不忍心再去看。這套華美的古書連同書架,像一個典雅的舊時代美人或一抹勉強掙扎的魯殿靈光,就這麼毀了。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