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旅美作家嚴歌苓:走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好

時間:2014-11-21 08: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聽説深圳是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所以,我非常興奮,可以在深圳這座閱讀之城與大家探討閱讀這件有趣的事情。”著名旅美作家、好萊塢專業編劇嚴歌苓做客讀書月品牌活動讀書論壇,簡單的開場白引來陣陣掌聲。

  嚴歌苓與現場800名觀眾了閱讀如何影響她的人格和個性,閱讀如何影響她創作了如此多精彩的作品。

  “拜倫是我人生崇拜的第一偶像”

  嚴歌苓出身於書香門第。在“四面為書”的家庭環境裏,嚴歌苓4歲識字,有意識地養成閱讀習慣。嚴歌苓説,閱讀分為知識型閱讀、歷史型閱讀、趣味型閱讀、審美型閱讀。在豐富的閱讀中,有兩位外國作家對她影響很大。一個是拜倫,另一個是索爾仁尼琴。

  “我們家讀書的條件非常好,我在我爸爸書架發現了《唐璜》,《唐璜》描繪了一個五彩斑斕的故事,我從拜倫身上所體會的是他鋼鐵一般的意志,他是我人生崇拜的第一偶像。” 嚴歌苓對那位因為暗戀的女生一句話而堅持一生少吃的“胖瘸子”(拜倫)十分敬佩。“那種鋼鐵一般的意志真的很鼓舞我。三十年來,我每天必須坐在寫作臺旁,這種內在的自律就是源於這本書。”《拜倫傳》在嚴歌苓心中留下了這樣一種信仰:想實現的東西,一定會實現。

  “另一位偶像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仁尼琴,她的代表作《古拉格群島》給了我講故事的靈感。她有一種超人的意志和能量,在我很年輕的時候閱讀了這種偉人的人生,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嚴歌苓説。

  走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

  “我認為,走萬里路比讀萬卷書更重要,軍旅生活、美國生活,都給我創作的靈感和源泉,所以我才能創作出《扶桑》、《少女小漁》、《第九個寡婦》,直到現在,我仍居無定所,而是到處走,非洲、臺灣,哪都去,到處體驗不同的生活,聽不同的故事。” 嚴歌苓説,中國文革中的經歷和在部隊的生活使她發現特殊環境下的人性美,使她從部隊的一個舞蹈演員變成一個寫作者。她從20歲時開始發表作品,成為部隊的專業作家,從此也使她與普通生活隔離了,到30歲去美國留學後,才重新回歸到普通人的生活。

  “我認為,多讀書的人是可以成為作家的。”從最初的模倣到慢慢沉澱,形成自己的風格,讀書讓嚴歌苓開始了解作家如何從原始生活中取材。“好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不是每個都值得去寫。”嚴歌苓談起自己寫作素材的選擇,透出一股特別的“固執”,“故事背後若沒有超越故事的另一種意向,那我就不能動筆。”她也強調,若故事主角本身不能得到自己發自內心的認同,也沒有辦法下筆。記者林洲璐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