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蕭紅作品《生死場》:魯迅作序 胡風寫後記

時間:2014-11-18 08:50   來源:天津日報

蕭紅作品《生死場》:魯迅作序 胡風寫後記

  圖為湯唯在電影《黃金時代》中飾演的蕭紅

  以蕭紅為主角的電影,這兩年接連上演了兩部。前邊一位主演是小宋佳,後邊一位是湯唯,都是大牌影星。去年,小宋佳主演的《蕭紅》放映的時候,我和太太到影院看過一回,印象很是不錯。小宋佳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第22屆金雞獎影后等多項大獎,可謂實至名歸。湯唯最近主演的這部《黃金時代》,我準備去看時,才發現已經過了檔期。湯唯演繹的蕭紅會是什麼樣子,只能留待日後再去尋找答案了。

  人們之所以要到影院觀看,以蕭紅為主角的電影,主要原因不外兩個:對蕭紅了解不多的,可以借著電影走近蕭紅、認識蕭紅;對蕭紅已經有所了解的,多半會是想看一看自己喜歡的影星所演繹的那個蕭紅。然而,如果有誰想要真正了解蕭紅,只通過影片還是不夠的。

  你只有認真閱讀了蕭紅的作品,才可能真正了解和認識蕭紅。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生死場呼蘭河傳》,是史上公認的蕭紅的代表作。閱讀這兩部作品,是了解和認識蕭紅的一個最為方便和可靠的途徑。蕭紅是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作家之一。她在這個世界上,僅僅生活了31個年頭。從1933年4月,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説《棄兒》,到1942年1月22日,在香港與世長辭,蕭紅真正用來創作的時間,只有9年。然而,她卻以過人的才情,給我們留下了諸多個性鮮明的文學作品。《生死場》和《呼蘭河傳》,是其中最重要的兩部小説。

  《生死場》是作者以蕭紅為筆名的第一部作品。魯迅先生親為作序,胡風為之寫了後記。1935年12月,該書以“奴隸叢書”的名義,在上海出版。這部小説,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舊社會農民的悲慘遭遇;以血淋淋的現實,無情地揭露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表現了東北農民的覺醒與抗爭,讚揚了東北人民誓死不當亡國奴,堅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民族氣節。魯迅先生稱讚這部小説:“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生死場》的出版,給了日寇鐵蹄下的中國人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增強了人民大眾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與勇氣,在文壇上引起巨大轟動和強烈的反響,也從而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在《生死場》這部作品中,作者把淪陷中的故土,比喻為苦難同胞的“生死場”,把普通百姓的生與死,和民族的存亡結合在一起。作品通過對筆下人物在生與死的抉擇中的痛苦與抗爭的描寫,表現出了一種不屈的民族精神。《生死場》的創作,充分表現了蕭紅對日寇鐵蹄下災難深重的人民大眾的熱切關注,和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這部小説的問世,正是時代的要求。它的出版和傳播,喚起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對於堅定中國人民抗擊日寇侵略的鬥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生死場》是蕭紅的第一個中篇小説,是她的成名作。而《呼蘭河傳》,則是蕭紅在香港完成的一部最重要的作品,是她後期的一個代表作。

  也許是人在困厄的環境中,最容易憶念過往那平靜美好的日子吧。蕭紅困守在戰火中的香港,于孤獨無依的時候,經常回想起幼年時代,在慈祥的祖父身邊度過的無憂無慮的歡樂日子,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1940年12月完成的這部《呼蘭河傳》,就是她在寂寞的心境中,對自己幼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作者在創作這部小説的時候,一方面是採用了一種爛漫天真的孩童的視角,同時,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是採取了一種比較溫暖而浪漫的語調。而後才從回憶中徐徐展開了對故鄉小城呼蘭河的描寫——一種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對故鄉風物和鄉風民俗的描寫。

  作者為什麼要取孩童的視角和溫暖而浪漫的語調,來完成這部小説呢?一方面可以是作者為了探索不同的小説寫法(她每一部作品都體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而另一方面,若從創作心理上來分析,該是作者在經過了人生的漂泊與世途的坎坷之後,試圖通過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來獲得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和情感上的慰藉。因為在1940年寫作這部小説的時候,作者的生活正陷入一種極度的困厄與迷茫之中。靳以在《悼蕭紅》一文中所記述的,蕭紅在香港給他的信中的幾句話,可以證明:“謝謝你的關切,我,我沒有什麼大病,就是身體衰弱,貧血,走在路上有時會暈倒。這都不算什麼,只要我的生活能好一些,這些小病就不算事了……”從同一篇文章,我們還知道,與蕭紅在香港同居的D,是“一個自私的人”,“而蕭紅從他那裏所得到的呢,是精神上的折磨”。

  或許正是生活的困頓和人生的不幸,才成就了《呼蘭河傳》這部傳世之作吧。然而,我們寧願沒有這部書,如果因此能夠換得蕭紅美滿幸福的生活的話。

  《呼蘭河傳》這部中篇小説,通過對呼蘭河偏僻小鎮發生的各種事情和形形色色下層百姓的生活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舊中國扭曲的人性,和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的否定。而在藝術上,《呼蘭河傳》則是採用了散文和繪畫的筆法,賦予整部作品一種抒情詩般的基調。讓讀者能夠從作者描寫的悲慘灰暗的生活中,時時感受到一種清新明快的色彩。所以,茅盾先生在本書序言中説:“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説,而在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説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人説,《呼蘭河傳》的成功,並非純藝術的、技巧上的成功,而是一種源於作者短促生命和淒美個性的、帶有悲劇性的成功。蕭紅以她的創作實踐告訴我們:一部作品要獲得成功,作者只是達到了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藝術的高度,是不夠的,還必須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犧牲,乃至個體生命的投入與付出。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