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處國之腹地,橫跨陜、鄂、豫、皖、蘇五省,南臨長江,北枕黃河,東起運河,西迄伏牛山和漢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人云: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人民武裝奪取政權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原大地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畫卷。從千里躍進大別山,到決戰淮海,既是其中最為波瀾壯闊、光彩奪目的一頁,也是鄧小平軍事生涯中最為輝煌的篇章。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既能領略到世紀偉人鄧小平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的豐功偉績,又可從中感受到這位歷史偉人顧全大局的寬廣胸懷、堅貞不屈的政治品格和敢於擔當的人格魅力。
千里躍進,解放戰爭出現新的歷史轉折
解放戰爭進行了一年,國民黨軍隊主要集中部署于中國北部,並深陷於山東、陜北兩個主戰場,在兩個戰場之間的魯西南、豫皖蘇直至大別山區防線空虛,形成兩頭強、中間弱的啞鈴形佈局。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根據整個戰局的變化,決定不待完全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就組織人民解放軍主力轉入戰略進攻,以國民黨兵力薄弱的中原地區為主要突擊方向,實施中間突破,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域。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自豫北地區強渡黃河,先在魯西南尋殲敵軍,然後向豫皖蘇和大別山地區進擊。
鄧小平説,我們就好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山東,一頭挑著陜北。不管這個擔子有多重,我們只有打過黃河去,才能把山東和陜北的敵人拖出來,減輕兩個戰場的壓力。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就愈有利。
黃河是橫擺在劉鄧大軍面前的一道天壑,蔣介石曾趾高氣揚地認為它可抵40萬大軍。
1947年6月30日24時,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大炮向黃河南岸的敵軍陣地開火,驚雷般的巨響打破了寂靜的夜空,千百隻木船一齊衝向南岸。
有人把這突如其來的攻擊大軍,稱為“神兵天降”。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主力縱隊12萬餘人一舉突破黃河天壑,踏上黃河以南的土地,蔣介石號稱抵得上40萬大軍的黃河防線,被劉鄧大軍—舉粉碎。
劉鄧大軍飛渡黃河,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連連驚呼:這簡直是驚人的事件,不亞於當年法國馬其諾防線被突破!你們(指國民黨)花著平均每月3000萬銀元的美援軍費,使用著世界上頭等的美械裝備,竟然一槍不發,號稱足抵40萬大軍的防線被突破,國軍力量,日見式微!
蔣介石更是震驚,急忙調兵遣將,開赴魯西南,逼迫劉鄧大軍背水作戰,企圖把劉鄧大軍消滅在黃河、運河間的三角地帶,或者將其重新逼回黃河以北。
背水作戰,兵家大忌,但也讓人生出百倍的勇氣。面對來勢兇猛的敵人,劉伯承、鄧小平胸有成竹。鄧小平説:在對待生死的問題上,我們只有一種選擇。為著人民的利益,我們要生存下去,讓敵人去跳黃河!
劉鄧大軍直插魯西南,連續作戰28天,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個半旅,5.6萬餘人。
蔣介石對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的戰略意圖毫無覺察,親自坐鎮開封,並從豫北、豫皖蘇等地調兵遣將,集中5個軍事集團30個旅的強大兵力,向劉鄧大軍合圍。
劉鄧大軍南渡黃河以來,連日大雨下個不停,黃河水位猛漲,波浪濤天。有跡象表明,國民黨軍企圖破壞黃河大堤,用黃河之水淹沒劉鄧大軍。
蔣介石用黃河進行水戰,已經不是第一次了。1938年6月,為阻止日軍侵略,蔣介石下令炸開花園口黃河大堤,使黃河北移改道,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等省44縣,造成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喪生的人間慘劇,製造了一片災荒年年的黃泛區。
一旦黃河再次決堤,十幾萬大軍怎麼辦,黃河沿岸數百萬群眾怎麼辦?鄧小平回憶説:我這一生,這一個時候最緊張。聽到黃河水要來,自己的心臟怦怦地跳!
危難險情一波接著一波。此時,劉鄧收到了毛澤東親自起草的電報,説陜北“甚為困難”。毛澤東指出,劉鄧大軍只有迅速直插東臨南京、西逼武漢的大別山地區,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減輕陜北的壓力。毛澤東要求劉鄧大軍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鄧小平後來回憶:我們看完後立即燒掉電報,當時二話沒説,立即復電,半個月後行動,躍進大別山,實際上不到10天,就開始行動。那時搞無後方作戰,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