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縱覽:
無所不在的刻板印象威脅
1 媒體對西雅圖超音速隊的評價是如何大逆轉的
1978年我還居住在西雅圖,那年西雅圖超音速隊闖入了NBA總決賽。第二年他們終于奪得了總冠軍的頭銜。然而在這一段輝煌之後他們卻迎來了長時間的沉寂。在1977∼1978賽季,超音速隊5勝17負的開端實際上並不讓人樂觀。接著超音速隊俱樂部的管理層解雇了當時的教練並且聘用了一名新教練,他就是年紀輕輕的蘭尼·威爾肯斯(Lenny Wilkens),幾年前他也擔任過該隊的助理教練。球員陣容沒有任何調整,唯一的變化就是威爾肯斯,但是這一變化立刻就為球隊帶來了勝利的轉機。在威爾肯斯的執教下,球隊取得了42勝18負的佳績。超音速隊以常規賽47勝35負的戰績打入季後賽。雖然在爭奪總冠軍頭銜的第七場決賽中因最後幾秒鐘輸掉6分而無緣冠軍,但是扭轉乾坤般的成績變化還是揭示出:僅僅是一個人員的變動(威爾肯斯的加入)就能讓整個隊伍重整旗鼓,煥發新的生機。
不過更有趣的是,在球隊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之後,媒體對他們的報道也隨之逆轉。在球隊出現好轉之前,當地體育記者用盡了最難聽的語言來形容球隊隊員。控球後衛能夠很好地傳球,但是無法突破到籃下。大前鋒的投籃距離太遠,而且會輕易丟掉近在籃下的前場籃板球。體育記者是從觀察者的角度進行報道的。他們總是從他們的視角出發去解釋場上的情況,他們習慣于從球員自身以及球員的特徵入手來尋找原因。但是他們的解釋有失偏頗,很明顯,他們過于強調球員的缺陷以及負面的特徵。
隨著教練的更換,超音速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隨之,體育記者要對比賽的勝利進行分析,而不再是分析失敗的原因。他們關于隊員特徵的描述也變得不一樣了。他們對同一名球員的描述與一個月之前截然不同,現在他們的缺點變成了他們的優勢。現在控球後衛突破不到籃下反倒證明了他能夠出色地掌控全場局勢,而大前鋒前場籃板球成功率低的問題搖身一變,成了他出色的外線投籃附帶的一個小小代價,中鋒跑動不足反倒造就了他的籃下穩定性,使他成為籃下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等到球隊打入總決賽的時候,體育記者簡直把球隊每個位置上的球員都描述成了天才。
為了理解少數族裔學生和女性學生學業表現受抑制的原因,我們可以將其與1977∼1978賽季初期的超音速隊所受到的束縛來進行類比。無論對于前者還是後者,人們在對其原因進行解釋的時候,都採取的是旁觀者的角度,而且人們都愛對各種糟糕的表現進行議論,卻從來不談及成功的方面。在這種輿論環境中,只有用學生自身的缺陷來解釋他們的學業困境才顯得合理,就好像球員的不足是超音速隊在賽季初期表現欠佳的唯一合理解釋。從這種角度來解釋問題其實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方式。一旦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少數群體學生或者女性學生的學業表現欠佳問題,人們就會從學生自身去找原因,這種思維方式就像幽靈一樣盤踞在我們的研究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