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托爾金的巨作《魔戒》在中國又上市了,這回是張濱江的譯本。此書距去年10月臺灣翻譯家許嘉宛的譯本推出,不過兩三個月。而就在2013年初,譯林出版社也剛剛推出朱學恒翻譯的新版《魔戒》。此前是2009年劉芳的譯本。據青年報記者粗略統計,在近5年之中,《魔戒》中譯本出版了不下六七種之多。
相比較《魔戒》,古羅馬皇帝馬可 奧勒留的《沉思錄》在中國的處境似乎更為微妙。這部名作在中國曾一年之內狂出了18個中文譯本,平均一個月推出1.5個譯本,有的譯本可能只獨立存在幾天,就又被新譯本取代。
近年名著重譯之風日盛,很多西方經典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即便是世界範圍內都前所未有的熱譯風潮。比如目前在售的盧梭《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文譯本就有至少8個版本,都是近10年出版的。
按照《世界文學》主編、著名翻譯家余中先的説法,在西方,一部經典的譯作壽命大概在三四十年,被重譯也多半是語言代際發展的一個必然需要。所謂一代人讀一代書。但是像中國現在這樣,一部名著一年出好幾個版本,譯作層出不窮,這比較罕見。
在最近幾個月的重譯作品中,除了上個月由翻譯名家葉渭渠和唐月梅夫婦重譯的日本經典《源氏物語》,應該屬於語言發展需要外(舊版《源氏物語》中譯本是豐子愷在1962年翻譯的),絕大多數是“比較罕見”的那一類。對此,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吳洪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些重譯是因為一本書火了,出版社扎堆跟風翻譯推出譯本,想在市場裏擠破頭分一杯羹。
在“錢景”看好的情況下,出版商舊伎重操,一擁而上。在這種搶錢的心態下,至於像《沉思錄》和《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這類過了版權期的公版圖書,更像一塊肥肉,任中國出版商啄食。
大量粗製濫造的作品極大地影響了翻譯作品甚至原作的聲譽,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