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經濟史:錢穆先生珍貴講稿林毅夫作序

時間:2013-12-10 09:07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封

  書名:中國經濟史

  作者:錢穆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講述者:錢穆(1895—1990),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歷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臺北,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臺北逝世。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思想史》等。

  記錄整理者:葉龍,香港能仁書院前院長、能仁哲學研究所及中國文史研究所前教授及前所長。新亞書院哲學教育係及新亞研究所畢業,曾師從錢穆多年。後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榮譽文學士、教育文憑、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歷任中學及大專文史科教師,講述先秦諸子經濟思想、中國經濟史、史記導讀、明清古文研究及中國佛教史等科目。著有《桐城派文學史》《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中國古典詩文論集》《王安石詩研究》《孟子思想及其文學研究》及《中國、日本近代史要略》等。

  內容簡介:

  1954至1955年期間,錢穆先生曾于香港新亞書院先後講授“中國經濟史”及“中國社會經濟史”兩門課程,扼要地講述了由上古春秋戰國至明清時代的經濟情況及財政政策,並道出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軍事、法律、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繫,評價政策和朝代興亡之關係。

  葉龍曾師從錢穆多年,詳盡筆錄及整理了先師兩門課程的內容,對一些內容做出了補釋,形成流暢易讀的文章,在香港《信報》經評版陸續刊出後,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最後集結出版形成本書。本書不僅填補了錢穆先生缺乏經濟專門史著作的遺憾,更令讀者能夠通過閱讀中國經濟史加深對錢穆先生其他著作的理解,以體悟錢穆先生強調要在文化傳統一體性中做研究的教誨。

  貫穿全書的主要經濟問題包括農業經濟及土地分配、基建及水利工程、工商業發展、貨幣制度改革、社會階層現象、稅制及徭役等。細讀兩千年的經濟史,我們可以發現,今天中國的社會經濟面貌深受歷史傳統的影響。希望此書能夠幫助讀者解讀目前推行政策背後的原因和影響,同時起到鏡鑒作用,將有益的經驗應用於今日商業社會,避免失敗的教訓重蹈覆轍。

  書摘正文:

  緒 論

  向來學歷史之人,比較不重視社會與經濟。西方人講社會學亦不過 200 年而已。

  所謂唯物史觀,即經濟史觀。西方人認為由經濟形態來決定社會形態, 再由社會形態決定一切歷史,遂有社會的分期。唯物史觀、經濟史觀的分期 則稱政治跟隨社會,社會跟隨經濟。於是説封建社會是農業社會;資本主義 社會是工商業社會;共産主義社會則仍是工商業社會。這可説只是部分對, 但東方歷史決不能如此講。

  西方講歷史的分期相當紊亂。只能分上古、中古、近古等來講。中國講 歷史有系統,可按朝代來講,與西方分期迥然不同。因人類歷史演進並不能 照馬克思所講的。人類歷史演進有無共同軌道大值商榷。中國人的歷史演進 顯然與歐美各國的歷史演進不同。對各民族歷史演進,當用歸納法講,再來 察看是否有共同軌道。

  今日世界之問題,由於不能用政治、宗教等來解決,因此西方人已漸注 意到東方的歷史。由於土耳其、埃及等國的歷史不完全,唯有中國的歷史可 用來研究人類歷史如何演進,此所以歐美在今日已注意到文化問題。

  從前西方人認為不信基督教的民族為不開化的、不文明的、野蠻的,因 此視中國為半開化的。但今日西方業已改變此種錯誤觀點。未來欲對世界學 術有大貢獻的,最好莫如研究中國歷史。

  今日世界人類已覺醒,各國各民族各有一套自己民族的文化,並不佩服 他人的。

  講人類歷史共同演進的方法,就得用歷史,用科學的歸納法。 最古的中國社會非原始共産主義社會,應稱為氏族社會,氏族社會的經濟以農業開始,世界文化的開始莫不如此。

  歷史可分通史、斷代史、專門史。經濟史屬專史,如欲學習中國經濟 史,最好先能了解經濟與歷史之知識。

  歷史注重以史學之觀點方法,作材料之鑒別考訂。如研究井田制,先 應鑒別是否古代有此制,是否可信。第二步,即要作出史學解釋,並加以評 判。井田制如何産生;影響如何;何以不能繼續於今日;井田制在當時之時 代意義為何,此即是史學。

  經濟史須具備兩條件: 一、鑒別的方法; 二、解釋其意義及評判其價值。

  學歷史前應先了解其他社會科學。研究人文科學是根據歷史材料。中國 經濟史長達 2000 年,歷史演進之記載極詳,西洋史則僅數百年而已。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