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克林頓:重返工作》

時間:2012-06-27 13:30   來源:南方都市報

  《克林頓:重返工作》,(美)比爾克林頓著,蔣宗強、程亞克譯,中信出版社2012年5月版,48.00元。

  《親歷歷史———希拉裏回憶錄》,(美)希拉裏克林頓著,潘勳等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8月版,29.80元。

  又到美國總統大選年。除了候選人,兩黨內的賢達也會來湊熱鬧,利用自己曾經的威望和資本為本黨候選人吶喊助威。這次克林頓這位前總統也沒閒著,出來給民主黨同僚奧巴馬尋求連任搖旗擊鼓。

  作為一位頗具魅力、聲望很高的政治人物,比起站在臺上用言辭煽動選民,他現在更喜歡用文字來説服、引導大眾做出選擇。這是因為他對當前有極端化傾向的美國政治感到異常的擔憂。在近乎瘋狂的宣傳攻勢面前,民眾的極端情緒最容易被激發,克林頓認為這是美國政治的最大危害。著書立説這樣的方法更經得起推敲與檢驗,避免落入他自己也厭惡的那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套路中,由此《重返工作》一書應運而生。

  未來需要政府

  由於缺少黨內候選人的競爭,克林頓這次完全沒有立場問題,和四年前希拉裏和奧巴馬之爭的時候有了天壤之別。所以他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多年來美國所面臨的問題和危機,以及未來美國如何應對挑戰繼續領跑世界的問題。從這點來説,《重返工作》更像是一份政府工作總結和長遠規劃,不像是一本為了選戰而準備的應景之作。

  説到這幾年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克林頓一針見血地指出是政府的退縮。無論是在金融監管、發展經濟、教育投入,還是在醫療改革、稅收等問題上,美國政府都有嚴重的缺位。這種缺位不是政府不作為造成的,而是出於美國的政治氛圍。克林頓回顧了三十年來的美國政治走向,他認為從裏根時代開始,共和黨就在民眾中間樹立了一個非常危險的觀念———政府的干預都是多餘的,並且這種保守觀念在金融危機的催化作用下有了極端化的傾向。共和黨人甚至提出了廢除醫療改革、教育貸款改革、金融管理改革,撤銷新能源投資、取消經濟刺激方案剩餘資金的主張,克林頓痛惜地説道:“正是這些思想導致我們誤入歧途。”可是在奧巴馬政府政績糟糕的情況下,民主黨在這一問題上又顯得有些百口莫辯,無從反駁。

  這個時候,克林頓顯出了自己的老辣。他不再為奧巴馬直接辯護,而是從另外兩個角度來反駁共和黨:一方面通過和世界其他主要國家對比,用刺眼的數據表明,在很多領域美國都在滑向一個二流國家,而在本世紀一個強大的國家都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以一個老總統的身份闡明在自己輝煌的八年執政期間政府介入如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後小布希又是如何放縱不管,如何將他苦心經營的大好局面白白葬送。

  確實,諸多事實説明瞭政府權力弱化在美國發展上帶來的負面影響,不管出於何種目的,他的分析和結論卻是很難推翻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機面前,政府的嚴重失職是導致金融機構置風險于不顧的重要原因。

  克林頓的論述讓我們看到,在目前的形勢下,美國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強化政府權力進行適當的干預,如果繼續放任自由,美國政府很可能會陷入破産的泥潭。這一點不僅僅是為了反對共和黨的極端思維,而是道出了美國問題的癥結所在,所以他希望不管是民主黨繼續執政,還是共和黨獲勝上臺,都不要為了政治鬥爭而忽視政府的作用。這種執政思維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黨派政治,也為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

  稅,加還是不加

  稅,加還是不加?這是個問題。要想掃除極端反政府管理的思想,如果對稅收問題不做討論,可能很難有説服力,在美國人眼裏,稅收問題大過天。所以《重返工作》的很大篇幅都是在向民眾解釋是否應該加稅,給誰加稅,用在哪。

  長期的反政府管理情緒造就了具有美國特色的“兩個凡是”:凡是徵稅都不好,凡是減稅都好。克林頓為了説明這個問題可謂頗費週折。是否加稅和減少政府債務、增加政府支出等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要説明增稅或減稅的好處先要澄清和兩者之間的關係。克林頓認為,美國經濟現在最大的威脅不是競爭對手的強大,而是美國自身的債務過高,支出過大,但經濟發展投入又過低。支出高而減稅的後果就是債務繼續增大。目前美國債務已經達到年G D P的63%,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用於支付債務利息和還債,加之龐大的防務和戰爭費用,美國用於發展建設和民生的資金必然下降。由此産生的惡性迴圈最終可能讓美國交出世界領導權。只有增稅同時減少開支一途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既然加稅不可避免,對誰加、加了怎麼用就是關鍵。克林頓是主張向富人增稅,向窮人減稅,減少防務開支和債務支付,節約下來的資金投入醫療、教育、新能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科研等領域。克林頓不厭其煩地用數字向我們證明在過去三十年,美國的發展成果被少數人所佔有,增稅是有基礎和依據的,富人和窮人都不會反對。同時,向民生和經濟領域擴大投入是保持美國競爭力和提升經濟實力,促進經濟復蘇的最好辦法。

  要什麼樣的政府

  既然克林頓很肯定地認為需要強化政府管理,那需要什麼樣的政府就必須予以答覆。美國政府向來是外強而內弱。民眾把政府視為“必要的惡”,處處防範,弄得政府有些無所適從。克林頓自然不敢冒天之大不韙去樹立一個強勢政府形象,而只是在描繪一個僅僅是必要的美國政府形象。

  首先是政府必須要超越黨派之爭,以更為開明和理性的態度處理美國問題,讓走向極端的兩方向中間道路靠攏。在兩黨體制下,很多時候為了黨派之爭,一些明顯的好政策也是爭得不可開交,最後出臺的東西不是大打折扣,就是變形走樣,這是困擾奧巴馬政府的一大難題。現在美國的危機已經沒有給兩黨留下多少時間了,拋棄前嫌可以説是唯一選擇。

  其次在刺激經濟和民生領域,政府必須要有所作為。在他開出的46條執政措施中,幾乎全部是對美國經濟如何尋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長點,以及如何均衡財富,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建議。最後還要以適當的力量維持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這關乎美國的未來和後代的前途,誰上臺都必須做好。

  具體到怎麼做,克林頓的建議還是非常詳細的,甚至詳細到了將老舊城區的屋頂刷成白色,以節約能源。仔細看,這些執政計劃都是建立在兩黨合作而不是鬥爭的基礎上的。可以説只要你是站在美國的立場上,都很難拒絕。這些策略很可能成為今後四年內美國發展方向,至於結果如何就要看分別佔據政府和國會的兩黨怎麼做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