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遍地》 (美) 托尼 朱特 著 杜先菊 譯 新星出版社 2012年3月版
2010年因病去世的美國歷史學家托尼 朱特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産,對重新檢視我們日益千瘡百孔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標準。相對於美國本土的歷史學家,托尼身上的知識分子氣質尤為濃郁,這得益於他早年在歐洲留學以及對法國知識分子的研究。托尼去世之前,已經鮮有歷史學家面對世界表明自己的態度。面對左派,他的批評是雷蒙 阿隆式的保守主義;面對右派,他的建議是凱恩斯式的國家主義。當自由主義再也無法解決我們時代的弊病,托尼回身從他熟稔於心的歐洲歷史曾有的輝煌中尋找答案。
《沉疴遍地》的開篇論調讓我們無比熟悉,不是因為“閱讀過”這種生活,而是我們正在“經歷”和“體驗”的正是這種生活。經濟和數字成為衡量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標,對物質的追求陷入了瘋狂的深淵,兩極化的生活方式遙遙相望。腐化的情操,腐爛的生活,日益縮減的對生命的認識慢慢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拜金主義、人情冷漠如此普遍,以至於人與人之間不再有感情上的信任,社會契約成為了一紙空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陷入了日益失控的邊緣。
托尼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思慮二十世紀》中提到,導致本世紀日益缺乏安全感的部分原因是:過度的經濟自由。但是,如果放棄自由的價值,是不是意味著要重新回到國家主義甚至極權主義的陰影中呢?這種顧慮一直折磨著那些矛盾的人們:我們不想讓自己堅守的一些珍貴价值遭到破壞,不想讓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美好生活搖搖欲墜,不想回到過去重新再來。“我們的首要任務不是想像更美好的世界,而是相反,要思考如何防止出現更壞的世界。……我認為未來幾代人捍衛和推進宏願的最佳方式,是捍衛和維護已有秩序、法律、規則和實踐成果,它們凝結著我們為實現那些宏願所付出的心血。心繫於此的知識分子才是至關重要的。”托尼如此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