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矗年輕時與大熊貓合影 資料圖
◆人物簡介
胡錦矗,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 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國大熊貓研究的第一把交椅”。他被譽為我國的“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
繼 《大熊貓的風采》、《熊貓史話》之後,“熊貓教授”胡錦矗再次提筆續寫“熊貓傳奇”。日前,87歲的胡錦矗教授完成《大熊貓傳奇》一書,該書用生動通俗的語言,介紹了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和眾多鮮為人知的生活奧秘。用胡錦矗的話來説“這本書高中以上學歷的人都能看懂”。
歷時一年編寫《大熊貓傳奇》
胡錦矗和大熊貓打了半輩子交道,而今雖從三尺講臺上退下來,但他每天準時到工作室上班,為學生解疑答惑,參加學術研討,編撰書稿。日前,由他主編的《大熊貓傳奇》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續寫他與大熊貓的緣分。
昨日,在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辦公室,記者見到胡錦矗教授,他的座椅上套著一張1990年北京亞運會的椅套,上面繡著一隻俏皮的熊貓。
編輯《大熊貓傳奇》是胡錦矗晚年生活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他獻給西華師範大學70週年校慶的賀禮。全書131頁,以生動、通俗、趣味十足的語言,從形態、生態、生理、行為、遺傳、進化及保護等方面,介紹了大熊貓的前世今生和眾多鮮為人知的生活奧秘。
大熊貓為什麼只有兩種顏色?對這個大家好奇的問題,胡錦矗在書中作出了解釋。“黑色的部分主要分佈與眼、耳和四肢,這些部位的血管是末端微血管,黑色的表皮有利於吸熱保濕,以適應山區寒冷、潮濕的氣候環境。”胡錦矗説,當大熊貓蜷曲身體時,背白、肢黑似一幅太極圖。
翻看《大熊貓傳奇》,記者發現書中配有大量插圖,其中不少插圖都是胡錦矗和考察團隊當年在野外研究大熊貓時所拍。“這些照片很珍貴,既是珍貴的歷史資料,也具有科學價值。”胡錦矗説,照片、演化圖、圖表與文字配合,就是為了盡可能方便閱讀者,這本書高中以上學歷的人都可以看懂。
胡錦矗告訴記者,他編寫《大熊貓傳奇》這本書花了1年的時間,書中用最通俗的語言把專業的學術研究解釋給大家聽,就是要大家一起來了解大熊貓,保護大熊貓。
獲“大熊貓文化特殊貢獻獎”
4月29日下午,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共同主辦了“胡錦矗教授學術思想研討會”。為表彰胡錦矗在大熊貓保護事業方面的突出貢獻,四川省大熊貓生態與文化建設促進會向胡錦矗教授頒發了“大熊貓文化特殊貢獻獎”。
胡錦矗一生從事動物研究,與大熊貓的緣分始於1974年。這一年,胡錦矗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了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對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進行摸底調查。
“在臥龍研究期間,我曾用手電筒在夜間觀察一隻叫‘珍珍’的大熊貓採食竹筍。它慢慢地行走,嘴吻低垂著,在竹子前移動,好像是用鼻子嗅聞覓食。這種行為與白天情況不同。大熊貓偶爾先咬一咬竹子,然後又丟掉,似乎在覓食路徑中品嘗,或稱之為取樣。在進食過程中,竹子味道和堅韌性都可能是選擇的指標……”翻開書頁,胡錦矗笑著説,他把40多年間的研究成果都寫進《大熊貓傳奇》,書中不僅記錄了熊貓“珍珍”,還記錄了大名鼎鼎的熊貓“盼盼”。
調查過程中的艱難困苦是胡錦矗一生最難忘的時光,那段歲月,他常常和隊員們吃泥水拌飯,露宿荒郊野外,談及往事,胡錦矗總是感慨良多。胡錦矗現在身體依然硬朗,走路矯健,“這是我多年爬山鍛鍊出來的。”
呼籲宣傳中國的“熊貓文化”
在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的野生動物世界中,大熊貓無疑是引人注目的明星物種之一,也常常成為文學藝術形象登上銀幕。
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功夫熊貓》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胡錦矗説,《功夫熊貓》雖然展現了中國功夫等中國元素,但卻體現了美國人的價值觀,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表現。“我們應當更多地以大熊貓為載體,宣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胡錦矗説,早在西元685年,我國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執政期間,就將一對白熊(即大熊貓)和70張皮作為大唐國禮送給日本,由此拉開了大熊貓走出華夏的序幕。胡錦矗説,目前大熊貓已經租借到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如今,除了照顧院子裏的蔬菜,胡錦矗每天還要抽時間觀看兩集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如《大秦帝國》、《漢武大帝》等。胡錦矗看電視還有一個習慣,會拿出《史記》進行對照。在看《史記》的過程中,胡錦矗發現《史記》中第一篇《五帝本紀》就有關於大熊貓的記載,他高興得像個小孩子……(來源:南充日報 記者 楊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