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中國當代科幻小説作家後新生代崛起人數太少

時間:2015-09-17 08:56   來源:大河報

  劉慈欣

  □記者張曉東

  雨果獎余波未消,銀河獎風雲再起——劉慈欣捧得國際科幻小説最高獎項雨果獎沒多久,9月12日,大陸科幻小説唯一獎——銀河獎揭曉:劉慈欣榮獲“特別功勳獎”,張冉、寶樹等人分別獲得年度最佳中、短篇小説獎,長篇獎空缺。兩天后,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在新書媒體見面會上,《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和劉慈欣、王晉康、張冉、寶樹等國內科幻小説作家一起暢談目前科幻文學現狀。

  13篇小説篇篇精彩

  9月14日下午,“中國科幻文學新生力量在哪”暨《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新書媒體見面會在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行。

  《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精選了2014年在傳統期刊或電子媒體上所發表的佳作,包含了平宗奇的《智慧型人生》等在內的13篇中短篇作品。剛剛結束的第26屆銀河獎的頒獎結果,也再次證明了本書編選者的精準眼光,最佳中篇獎張冉的《大饑之年》、寶樹的《人人都愛查爾斯》,最佳短篇獎吳岩的《列印一個新地球》,以及最佳新人獎索何夫的《風暴之心》均收錄其中。

  “2014年國內出版的科幻作品,我最喜歡的就是這13篇。”姚海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在回答為何選擇中短篇小説時,姚海軍坦言:“中短篇創作受浮躁風氣的影響最小,其中既不乏成熟作家力作,又有新生力量的展現,代表著中國科幻當下最本原的風貌。”

  這本書沒有收錄長篇小説的一個原因,恐怕在於在過去的一年,國內科幻長篇小説不夠出色,第26屆銀河獎長篇獎的空缺似乎證明了這一點。儘管劉慈欣等一批超一流作家有著國際水準,但創作隊伍的整體薄弱仍是制約國內科幻小説發展的關鍵因素。正如業內人士所言:現在中國的科幻已經有了非常好的突破口,就是以劉慈欣《三體》為開端。但這個口子打開以後,突然發現後面的兵力很有限,很弱,這是最大的遺憾。

  後新生代崛起人數還太少

  國內當代科幻小説作家可以分為“新生代”和“後新生代”,其中“新生代”大概是指從1990年到現在涌現出來的一批作家,代表作家有星河、王晉康、劉慈欣等。而“後新生代”指的是寶樹、江波等一批出生於1980年以後、自幼就有著科幻文學閱讀經驗、更為年輕的科幻作家群體。

  這些“後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作品兼具現實性和思想性,為中國的科幻文學的發展帶來了各種新的可能性。

  但是,正如姚海軍在《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序言中提到的,“中國科幻的現實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科幻作家王晉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從近期來説,確實涌現出一些很優秀的作家,但還是太少。“國內科幻出版規模很小,它的産出很難養活一大批的專業作家。”劉慈欣説,他到美國芝加哥去參加星雲獎頒獎典禮,一開始以為作家內部會議肯定沒幾個人,沒想到黑壓壓的一大片都是穿著西裝革履的,有一兩千人參加,一大半都是專業作家。

  在國內文壇,科幻作品難以得到真正的認可,科幻作家也時常被視為“野作家”,用科幻作家自己的話來説,他們是“最野生野長的”。憑藉著對科幻的熱愛,支撐著為數不多的國內科幻作家走到了現在。

  科幻熱可借力影視但更需要好的作品

  儘管國內科幻創作隊伍的境遇是讓人尷尬的,但可喜的是,隨著《三體》獲獎以及同名電影的殺青,科幻小説再度回到很多人的視野,《三體》帶動的科幻熱潮讓人眼前一亮。

  “中國科幻出版有多大的盤子,我統計了一下,大概就是1億元。出版還只是一個源頭,後面的影視化、動漫的改編、遊戲,現在還沒有做起來,只是剛剛開始嘗試。”姚海軍説,也許明年《三體》電影上映後,這個局面有可能改變。

  不可否認影視化的結合會進一步推動國內科幻熱,但科幻作家們普遍認為,科幻産業的基點還是科幻小説創作本身。只有越多的作家投身於小説創作,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被推介給讀者,科幻産業才會真正興起。

  “中國的科幻文學長期以來都是很薄弱、很低迷的基礎。我不認為憑著一部作品獲得一個國際大獎就能有什麼根本的改變。我覺得還是要一步一步地積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慈欣如是説。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