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第26屆銀河獎頒發,大多數獲獎者是70後、80後的年輕科幻作者。昨天,收錄這些獲獎作品的《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銀河獎發起人、《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姚海軍稱:“中國科幻文學的新生力量就在這本書裏。”從今年開始,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每年推出一本《中國最佳科幻作品》,鼓勵科幻文學新人的創作。
作為中國幻想小説界最高榮譽獎的發起人之一,姚海軍用30年將此獎打造成了中國科幻文學銀河獎。然而他對記者坦言,今年媒體和大眾關注銀河獎,大多是因為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銀河獎從誕生到現在處境依然艱難。“説句實話,這一屆我們辦完了,下一屆還不知道能不能辦下去,每年都是這樣。”
姚海軍説,《科幻世界》作為一本雜誌來舉辦這樣一個文學獎,確實太過勢單力薄,遇到過諸多現實困難。姚海軍感到憂慮,近日在中國作家協會對《三體》展開研討時他就忍不住建議“作協能不能來辦一個科幻文學的獎?我們現在十分需要這樣一個文學獎來鼓勵年輕作者的創作。”
昨日,劉慈欣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嘆自己曾去美國科幻文學獎現場,看到“黑壓壓的一片,好幾千人”,而我們的銀河獎頒獎現場只有500人,且大多都是讀者,創作者只有三五十人。“雖然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後備力量的儲備仍然不太理想,有些青黃不接。”姚海軍做了個形象的比喻,中國科幻文學現狀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方面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另一方面好作家、好作品有限,只靠劉慈欣等幾位頂尖作家撐著。
“年輕的作家創作隊伍的規模有限,能創作長篇的更是屈指可數,最後導致今年最佳長篇獎項空缺了,這就是當下中國科幻的現實。”姚海軍毫不留情地點出了中國科幻文學創作的問題,“昨天第26屆銀河獎頒獎,有人説現在中國的科幻已經有了非常好的突破口,以劉慈欣《三體》為開端。這個口子打開以後,我們突然發現後面的兵力很有限,這是最大的遺憾。沒有辦法擴大戰果是我們作為出版人最為著急的,也是與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中國最佳科幻作品年選》的動因。”
今年67歲的科幻作家王晉康曾13次獲得銀河獎,早在1997年就獲得了國際科幻大會的獎項。昨天在採訪中王晉康表示贊成姚海軍的觀點:“從近期來説,涌現出一些很優秀的年輕作家,如寶樹、張冉、陳楸杋等,但還是太少了。全國主流文學的作家有幾萬人,而科幻作家還不到三位數。” 作為當下仍然堅持創作的最年長科幻作家,王晉康與姚海軍的擔憂不同,他對中國科幻文學發展持樂觀態度:“科幻文學是最具有未來性的文學,跟社會發展是非常密切正相關的。看世界各個國家的規律,凡是在現代社會上升階段的國家,科幻文學都要快速發展。”
因《大饑之年》獲得本屆銀河獎的青年科幻作家張冉告訴記者,新一代的科幻作家與老一代作家確實存在“斷代”的情況:“像我們這代人,踏入科幻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四年,中間稍微有點斷代。我們這代將來或許就能創作出不錯的長篇小説,但還需要一點時間。”
陳夢溪 J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