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金庸曾談"鹿鼎記":韋小寶的"化屍粉"典出聶隱娘

時間:2015-09-09 09:59   來源:法制晚報

  侯孝賢導演的《刺客聶隱娘》自上映以來毀譽參半,不少心懷俠義慕名而去影院的觀眾卻從半路睡到結尾,在大呼“看不懂”的同時,很多人卻被電影唯美的畫面所震撼。有人説,唐傳奇《聶隱娘》是中國最早的武俠小説,而實際上,聶隱娘形象自唐朝出現以來幾經演化,甚至在金庸武俠小説裏,你也能找到她美麗的影子……

  宋至清:從刺客轉向俠客

  唐傳奇《聶隱娘》自問世以來,《聶隱娘》的故事就一直深受讀者的喜愛。北宋初年,李昉等人編纂《太平廣記》,將這篇傳奇收錄在卷一百九十四的“豪俠”類中。聶隱娘的故事,宋代流傳度已頗高,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提到宋代的市人小説,就有《西山聶隱娘》,但卻是列于“妖術”之列,著重的是道教法術的神奇。不過,到明代,淩蒙初借韋十一娘之口傳述女俠傳奇時,雖也宣揚“隱娘出沒,跨黑白衛”的神奇性,但對俠客行徑,卻也提出了不可以個人恩怨(私仇)為憑的行事準則,但可以對擁有權勢而橫行不法的守令官、將帥、宰相、試官加以“必誅”。

  順治年間,被當朝皇帝稱呼為“真才子”的尤侗,曾將《聶隱娘》的故事從傳奇改編成戲曲,還取了《黑白衛》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標題(指的是聶隱娘和丈夫磨鏡少年騎乘的黑、白驢子)。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的這個版本中,儘管對聶隱娘投靠劉昌裔還是未能有較圓融的解釋,只能從宿命式的“遇鏡而圓,遇鵲而住,遇空而藏,遇猿而聚”及傳統的“學良禽擇木而棲”,輕筆帶過,但我們從他借老尼姑舉出“替天行道,為國安民”大旗的描述看來,聶隱娘已經從氣義式的刺客,轉向正義型的俠客。這種俠義精神體現在現代武俠小説中,最好的例子就是金庸提出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不過,儘管這些作品一直努力扭轉聶隱娘的形象,但聶隱娘故事的重點有二:一是高強的道術(劍術),二是她刺殺劉昌裔帶有高濃度政治色彩,還是無法擺脫其為刺客的身份。

  到了晚清,版刻名手任渭長繪製《三十三劍客圖》,聶隱娘排在第九位,比另外兩名女俠紅線和荊十三娘都要靠前。

  古墓派抓小鳥,跟聶隱娘學的?

  武俠四大家之一的金庸先生十分喜愛《三十三劍客圖》,讚揚它“造型生動”、“很觸發一些想像”,因而發願“給每一幅圖插一篇短篇小説”。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心願最後未能完成,他自稱“寫了第一篇《越女劍》後,第二篇《虬髯客》的小説就寫不下去了”,“於是改用平鋪直敘的方式,介紹原來的故事”。這就是收錄于《俠客行》卷末的《越女劍》與《三十三劍客圖》,創作時間大概在1970年。

  在《三十三劍客圖》一文中,金庸引用了《資治通鑒》、《唐書》等史料,對《聶隱娘》故事的歷史背景做了一番解讀。裏面有一段關於空空兒這個角色的評價,説得很有道理:“這篇傳奇中寫得最好的人物是妙手空空兒……他出手只是一招,一擊不中,便即飄然遠引,決不出第二招。自來武俠小説中,從未有過如此驕傲而飄逸的人物。”

  《聶隱娘》中尼姑教聶隱娘劍術的步驟,常為後世武俠小説所模倣:“遂令二女教某攀緣,漸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使刺鷹隼無不中。劍之刃漸減五寸,飛禽遇之,不知其來也。”學會刺鳥之後,尼姑帶她到都市之中,指一人給她看,先一一數明此人的罪過,然後叫她割這人的首級來,用的是羊角匕首。金庸筆下《神雕俠侶》中古墓派抓小鳥的武功修煉方法,活脫就是聶隱娘學習的功夫的翻版。關於聶隱娘刺猿的訓練方式,金庸在《越女劍》中提到的“與白猿鬥劍”無疑也與此相關,他們共同可追溯到《吳越春秋》。而“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藥化之為水”則分明就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從太監海大富那裏得來的秘密武器“化屍粉”。

  金庸《三十三劍客圖二十七洪州書生》寫道:“那書生……一揮手,將那惡少的腦袋擲在地下。成幼文大驚,道:‘這人的確得罪了君子。但殺人之頭,流血在地豈不惹出禍來?’書生道:‘不用擔心。’從懷中取出一些藥末,放在人頭之上,拉住人頭的頭髮搓了幾搓,過了片刻,人頭連發都化為水……”

  《鹿鼎記》中,韋小寶從海大富那裏,得到了“化屍粉”:“倒了些藥末,撒在屍身傷口之中。只聽得小桂子屍身的傷口中嗤嗤發聲,升起淡淡煙霧,跟著傷口中不住流出黃水……連衣服也是如此。”

  金庸《三十三劍客圖》,第二十七篇談宋人吳淑所寫《洪州書生》,第三篇是《聶隱娘》,並附有原作。《聶隱娘》出自唐人傳奇,有“(聶隱娘)白日刺其人于都市……以首入囊,返主人舍,以藥化之為水”的描寫。金庸寫作《鹿鼎記》的第三回,與寫作《聶隱娘》、《洪州書生》大致同期。

  21世紀初,金庸修改舊作,給《三十三劍客圖》這兩篇文章各加了幾句話,也都談到了自己的小説《鹿鼎記》。在《洪州書生》中,加了句“拙作《鹿鼎記》中,韋小寶亦以藥粉化屍為水,硫酸、硝酸皆有不及”;在《聶隱娘》中,加了一句“人頭能用藥化之為水。《鹿鼎記》中韋小寶能以藥將人屍化而為水,當從此出典”。

  梁羽生變“紅線”為聶隱娘師妹

  在另一位武俠小説大師梁羽生先生筆下,聶隱娘是《龍鳳寶釵緣》的女二號,也是《大唐遊俠傳》、《慧劍心魔》的主要女配角之一,梁先生為她設置了方辟符這個伴侶和史若梅這個閨蜜,他筆下的聶隱娘成熟、聰明、個性很強,但又和藹可親,其俠義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三部作品的創作時間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稍早于《三十三劍客圖》。

  1954年吳公儀和陳剋夫(太極門和白鶴門)在澳門的那場比武,被認為是香港新派武俠小説的開端。因為幾天之後梁羽生、金庸等人就開始了報刊連載的武俠創作,梁羽生1964年創作的《龍鳳寶釵緣》則把背景放到了藩鎮割據的年代,而這部小説的女二號正是聶隱娘,此處的聶隱娘武功不高,但她仍然是一個睿智的女俠。梁羽生給聶隱娘杜撰了一個身世,她的父親聶鋒成了博望城鎮守使、劍術名家,她的師父是妙慧神尼,她還有個師妹史若梅(也就是“紅線”),在這裡,梁羽生篡改了故事的年代。

  “紅線盜金匣”出自袁郊的《幹澤謠》中的名篇《紅線傳》,這個故事本是發生在田季安的祖父田承嗣的年代,這也意味著紅線和聶隱娘至少相差一代人。空空兒和精精兒也是這部小説中的角色,此外還有神秘莫測的磨鏡老人,但他們的設置,與《聶隱娘》一篇中的設置,全無相同之處。

  聶隱娘可被視為劍仙的先驅,她的武功都是奇門異術,還珠樓主在創作其劍仙小説之時,得到了不少靈感。唐代傳奇中的武功,包括“飛天夜叉術”、“幻術”、“神行術”、“決人首”、“劍術”等幾個方面,總而言之其一為技擊,二為道術,後者堪稱是黑暗隱秘的知識,神秘色彩更濃。而在徐皓峰的《道士下山》、《大日檀城》和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中都有類似描寫,尤其是後者曾提及一個傻子在大橋下的一堆神像上摸出一身神功,這裡的怪力亂神讓人瞠目結舌。 文/陳雋情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