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首都文學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座談會在京召開

時間:2015-09-07 09: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高凱)6日,中國作家協會召開首都文學界座談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

  與會作家、評論家認為,中國近年來以抗戰為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水準參差,尚有很大創作提高空間。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當日首先講話,她回顧了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高度評價了抗戰中中國作家及其文藝作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結合文學創作,談了對抗戰精神的理解和體會。

  作家程雪莉剛于上月出版以抗戰為題材的紀實文學作品《尋找平山團》,全書共計55萬字,描述了在民族危亡時刻,平山兒女前赴後繼,為了全國解放和民族獨立而英勇獻身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為了真實完整還原平山團這個英雄群體,程雪莉歷時5年,從平山縣開始沿著當年平山團的足跡,輾轉尋訪1萬多公里,足跡遍及平山縣村村落落以及華北、西北、華南等地,並遠赴日本,走訪平山團老戰士及其親屬和烈士後代160多人,收穫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同時,走進中國抗戰歷史檔案館等單位深入挖掘歷史資料,很多抗戰事件和故事在本書中首次對外公開。

  程雪莉表示,“在幾年的尋找當中,過於投入地閱讀那些悲涼的故事,聽老戰士們那些悲涼的講述,復原那些殘酷的戰爭場景,流下很多淚水。電腦桌旁時刻準備著紙巾,一盒接一盒,加之頸椎病的折磨,精神痛苦。但我還是不想放棄,我就做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吧。斯諾在《西行漫記》的序言中曾説,他的書從最實際意義上來講,是毛澤東以及諸多的紅色戰士們所創造,所寫下的。他們的那種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熱情,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他還説因為歷史本身就創造了豐富而燦爛的精華,他只是‘一種正確的記錄和解釋’。我深以為然。深信在寫作這本書之後,將更加喜歡這種記錄了。並且更願意靠近那些高尚的靈魂,願意去體味’使命感‘這個詞彙了。”

  青年作家張者發言稱,“對於一般人來説,文藝作品是他們了解過去最直接也是最形象的方式,可是,我們反映抗日戰爭的文藝作品由於長期被一種歷史虛無主義的激情所籠罩,文藝作品越來越不可信,越來越不真實。特別是一些影視作品乾脆就戲説,娛樂化,出現了抗日神劇。”

  張者認為,這樣的後果是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越來越不可信。抗戰的艱苦性、殘酷性沒有體現出來。“我們要告訴尤其年輕的讀者,抗戰不是簡單的打鬼子,鬼子不好打,因為裝備差,打不過人家,大半個中國都丟了,只有全民抗擊,抵抗,死磕,‘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要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軍人作家柳建偉指出,“中國的抗戰文學創作,有高原缺高峰。文學的成績不佳,也就很難奢望出現影視作品中的《拯救大兵瑞恩》《西西裏美麗的傳説》《鋼琴師》和《辛德勒名單》。近期,有媒體通過民調評出建國六十六年來抗戰題材優秀影視劇,電影《地道戰》排名第一,第二名是電視劇《亮劍》,第三名是《鐵道遊擊隊》,第四名是電影《地雷戰》,第五名是電影《小兵張嘎》。這前五名的作品,除了《亮劍》,其餘四部均是五十年前的作品了。這樣一個榜單,真讓人無話可説。抗戰文學自《亮劍》和《歷史的天空》之後,一時間真的想不起還有什麼重要一點的作品了。抗戰文學成績近十幾年慘澹至此,熒屏上充斥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褲襠裏藏手榴彈的神劇,就成了必然。”

  柳建偉表示,“我認為最大的問題首先出在作家對抗日戰爭還沒有一個全面客觀、科學理性的認識。這種認識上的缺失,自然會導致作品缺筋骨、沒溫度。而中國作家對抗日戰爭的全面認識,目前已經具備基本條件了。這個認識的基礎,是全面了解事實。

  另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作家在長時間裏,對中國人國民性在戰爭進程中呈現出的複雜性認識不足,表現手段膚淺單一。

  縱觀抗日戰爭的整個進程,確實能發現中國國民性令人扼腕的醜陋。戰爭進行的八年中,國軍投敵數五十余萬,遠遠超過殺敵數四十余萬,叛逃為漢奸的將領多達六十九個,連國民黨的副總裁汪精衛都投敵當了漢奸。全面戰爭爆發後幾年,國民政府還在支付給日本幾十年前的庚子賠款,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才跟著美英對日宣戰。

  同時,在整個戰爭進程中,又到處可見偉大民族精神的閃光。淞滬戰場上八百壯士、華北戰場上狼牙山五壯士、東北抗聯的八女投江和楊靖宇戰死、長江邊上的石牌保衛戰、湖湘大地上的常德保衛戰,是這場戰爭中民族偉力奏出的不朽華彩樂章。

  這種複雜的戰爭狀態國民性,在我們此前的抗戰文學中,是沒有好好表達的。

  偉大的抗日戰爭,已經勝利七十年了。今天的中國,正在復興。可是,中國的抗戰文學創作進入新世紀,幾乎已經停滯,這是很不應該的。抗戰文學創作,亟需整裝再出發,亟需找到突破口,亟需創作出一批精品力作。否則,一對不起幾千萬軍民七十多年前的流血犧牲,二對不起當下這個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完)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