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78歲“奶奶作家”加入中國作協 60歲才開始認字

時間:2015-08-20 10:1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女兒想讓姜淑梅加入黑龍江省作協。沒想到,對作家協會不太了解的姜淑梅,一聽説加入作協後並不會給發工資,一開始還拒絕了。

  78歲的姜淑梅就像辣椒一樣,老了老了,就紅了。中國作協近日公佈了2015年431名新會員的名單,姜淑梅的名字赫然在列。除了因為高齡而被關注,更讓人稱奇的是,早年只讀過幾天書的她,60歲開始認字,75歲才開始寫作,76歲出書,之後短短三年,就完成了出書、加入省作協、加入中國作協的三級跳。

  姜淑梅出生於1937年,山東人,1960年逃荒至黑龍江。僅在早年讀過幾天書的她60歲跟著女兒學習認字,75歲開始學寫作,2013年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並因此被稱為“奶奶作家”。

  作協主席遲子建親自推薦

  姜淑梅成為黑龍江作協會員

  姜淑梅的第一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發行了6萬冊。也就是在這部作品出版之後,身為作家、中國作協會員的女兒艾苓告訴母親以她現在的條件可以加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徵求母親是否願意加入?沒想到,對作家協會不太了解的姜淑梅,一聽説加入黑龍江省作協後並不會給發工資就拒絕了。

  女兒艾苓沒有放棄,將母親寫的書寄給了黑龍江省作協主席遲子建。遲子建看後非常喜歡,讓艾苓問姜阿姨想不想加入作家協會,如果要加入,她做第一推薦人。姜淑梅聽過艾苓對遲子建的介紹,讀過家裏遲子建的書,才拍板兒決定説:“加入吧。”於是,在2014年3月,姜淑梅成了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

  第二本書出版後,艾苓又問姜淑梅是否要加入中國作協?姜淑梅對著眼前這位“經紀人”説:“你看著辦吧!”艾苓一方面覺得母親已經滿足加入中國作協條件,另一方面覺得加入這樣一個團體,資訊會更加暢通方便,於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完成了申請工作,此後也沒有過多關注。直到眾多好友打電話向母親祝賀,她才得知母親成為中國作協會員。

  淡定看待成為中國作協會員

  新作《長脖子女人》即將發行

  當被問及得知成為中國作協會員的心情和變化時,姜淑梅昨日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她的生活沒有受到影響,還是在早上三四點鐘最清醒的時候就開始寫作,持續寫到中午。而女兒則介紹,“淡然。娘就在拿第一筆稿費的時候不淡定了一次。當時,她覺得她寫的東西被大家認可了,很是激動。”

  姜淑梅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在引起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有評論就認為,以78歲加入作協,並不是十分勵志的事情。對此,艾苓説,單就作品本身,母親也會引起關注,“母親用自己的話講自己的故事,雖然起點低,但經歷具有不可複製性、真實性。”艾苓還表示,讀過母親作品的人,就不會認為是年齡才使姜淑梅受到關注。

  姜淑梅告訴北青報記者,在寫作、唱歌、彈琴這些愛好中,寫作當仁不讓是第一位的。她説:“我寫的書啊,多數都是60歲以下不知道的事,60歲以上的可能知道一些。我就是要把年輕人不知道的故事寫出來,這是一種精神繼承。我的貨(故事)還有,只要能活著,能走出去,我就一直寫。”

  據了解,姜淑梅的第三部作品《長脖子女人》即將發行。書中所寫,主要是她所收集的民間故事。

  剛剛上了《新聞聯播》

  央視正為其拍攝紀錄片

  就在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後不久,8月12日,姜淑梅的故事上了《新聞聯播》“我的座右銘”欄目,時間長達3分半鐘。此前,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欄目、讀書節目以及鳳凰衛視等,都曾對姜淑梅做過報道。在電視上頻頻露臉,小區裏常有人叫她“姜老師”,她卻説:“不喜歡,不舒服,自己沒什麼文化叫啥老師呢,還是最喜歡年輕人叫姜奶奶。”

  北青報記者獲悉,就在今夏,央視紀錄片頻道已開始為姜淑梅製作紀錄片。看來,“傳奇奶奶”的故事,還在持續。

  文/本報實習記者 王鑫爽

  如何才能成為中國作協會員?

  根據《中國作家協會章程》及相關辦法,申請加入中國作協,申請者一般應為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的個人會員(指各省作協及解放軍、石油、鐵路等系統作協)。此外,應具備相關條件之一:諸如有獨立創作並結集出版的作品不少於40萬字;在全國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或報紙發表作品不少於30萬字;在全國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或報紙發表作品不少於15萬字,有獨立創作並結集出版的作品不少於20萬字等等。最終經中國作協書記處以票決方式審批。

  女兒艾苓眼中的姜淑梅

  娘就是我的娘

  “娘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女性。她善良、吃苦耐勞、隱忍。家裏人最多的時候有12口,她要照顧這樣一個大家庭。她前60多年一直都是在為了家人忙前忙後,60歲以後才開始真正活自己。娘身上也有傳統女性身上沒有的,那就是對知識的崇拜。她來我這裡之後,説要認字就真的開始認字了,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看書,看過之後她還會和我討論書的內容。”當談到母親姜淑梅在艾苓心中是什麼形象的時候,艾苓如是説。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小時候,不論家裏多困難,娘一定會把我們的學費提前準備好。那時候,通常開學三天后老師就讓沒交學費的站起來,我們兄妹六個從來沒被催過學費。娘常説‘只要你們想上學,砸鍋賣鐵都供你們’。只要我在看書寫字,娘就認為我在做正經事,頂頂重要,她不聲不響把家務活全包了”。後來姜淑梅甚至為了有更充足的時間培養三個閨女,放棄在磚廠的工作,開始在家養牛。

  娘是我的學生

  在艾苓的部落格裏有這樣一段話:

  我的學生裏,姜淑梅同學年紀最大,學齡最長,她芳齡七十六,學齡十六年。

  我的學生裏,姜淑梅同學對我最好,今天拿來剝好的松子,明天遞來削好的蘋果,總笑吟吟的:“俺給老師送禮來了。”她是我娘。“她寫一篇,我幫她敲一篇,貼到我部落格上,註明作者。作家朋友都説好。也有不合格的,幾件事亂糟糟的塞到一篇文章裏,我讓她重寫的時候,她總是笑呵呵的。修改之後説:‘姜老師您看一下’。從來沒因為改文章跟我紅過臉。就有一回,我讓她改了三次,她對我説“就這樣吧。”

  問到這位學齡最長的學生是否畢業時,艾苓笑著説:“畢不了業啦。娘的手稿裏還會常常出現空白字、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地方,我會讓她把想表達的直接説出來然後敲到電腦上。”

  娘是我的老師

  在做人方面,艾苓坦言母親一直是她的老師,小時候覺得母親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吃虧”,隨著閱歷的增長她漸漸明白那是母親的“豁達”。

  母親的寫作也給了她不少啟發,甚至在課題研究方面給她帶來靈感。“娘的經歷不可複製。她雖然起點低,但是經歷的傳奇和敘述的樸實更吸引人也容易讓人接受”。通過母親“接地氣”的作品,身為作家的艾苓也開始反省自己,“受教育多了,反而需要警惕各種文藝腔”。

  她表示,母親一直都是自己的人生導師,跟她學了四十多年,自己才走到今天。

  文/本報實習記者 王鑫爽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