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韓寒:大家喜歡高手在民間 因能滿足意淫的快感

時間:2015-08-04 10:21   來源:搜狐文化

韓寒。圖片來源:網路

韓寒。圖片來源:網路

  本文來自《商業週刊/中文版》微信號

  原標題 韓寒:大家喜歡高手在民間的故事,因為能滿足草根意淫成功的快感

  撰文:陳瀟瀟

  編輯:劉雅靚

  《商業週刊/中文版》專訪韓寒,他此次完全沒有掩飾與商業的曖昧關係。

  韓寒不喜歡被稱作“商人”。他總是極力地表現出自己與商業的格格不入,比如不印名片、不做簽售。過去十年,他一直保持著作家和賽車手的雙重職業身份。但事實上,2012年初大戰方舟子後,當韓寒再次進入大眾視野時,恰恰是他的商人身份。他導演賣座電影《後會無期》,代言各種品牌,結交商業名流,最近一兩年還親自參與了多個創業項目。

  “今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改版。” 7月28日,北京奧雅會展中心,韓寒談論起他的移動網際網路項目“ONE一個”時明顯地停頓了一下。過去幾個月,他一直在考慮將這個純閱讀類應用變成文藝生活類應用。“讓大家在這裡滿足一些文藝和文化需求,增加用戶黏性。”他繼續説道。

  韓寒今年33歲,他穿著黑色短袖衫和牛仔褲,頭髮依舊淩亂,説話時語氣和緩,“其實我從來沒想過會創業,我覺得我就是在工作。”

  近兩年,韓寒也不再掩飾與商業的曖昧關係。他的移動網際網路項目“ONE一個”用戶已突破3000萬;2014年《後會無期》票房突破7億;他同時與朋友創辦了餐廳,今年連鎖店能開到60家;2015年2月,一家二手車創業公司“車王”獲D輪融資,估值3億美元,韓寒以1000萬投資成了股東之一;在商業名流中,他最近結識的有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韓寒説,他的商業知識從不來自於書本,而來自於請教他人。

  他評論社會現象,但依然能拉到商業贊助。2010年,他和凡客誠品簽訂廣告合同,之後又代言了華碩電腦産品、帝王威士忌産品和斯巴魯汽車。現在,他又成為深圳手機品牌一加手機的代言人,這家創業公司把“不將就”的廣告詞與韓寒有些憂鬱又挑釁的形象在廣告中相結合。

  從作家,到車手,再到導演、代言人和創業者,重疊産生的是一個明星。出版人路金波表示,韓寒是一個社會現象,一個文化偶像,甚至帶一點半宗教領袖的意味。所謂宗教的意思,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你喜歡韓寒並沒有什麼特定的理由。這種名人效應和粉絲經濟讓創富變得容易。五年前韓寒不接受任何品牌代言,“商業是推動和改變社會的重要因素”,五年後他這麼説。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韓寒説,他最大矛盾是不同領域對商業有不同的需求。電影《後會無期》是韓寒第一次大規模地面對市場與投資。“我特別不希望投資人虧損,但也不希望他干涉很多,當中需要經歷很多平衡與妥協。考慮到成本,劇本裏甚至不能隨心所欲地設置天氣。”

  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採訪時,韓寒提到最多的是如何把産品做好。“ONE一個”從2012年創立以來,團隊人數不斷增加,現在有30號員工。“整個App技術還不夠,我們現在致力於這方面的改進。”韓寒説道。“ONE一個”現在的日活量是100萬,“現在的問題是,選擇一篇文章、一個問題、一張首頁圖,都太受編輯口味的影響。”他希望可以加入音樂、電影等元素,面向更廣的市場。

  “我從來不讀商業類的書籍,都是鼓吹成功學的。”他將自己對市場的把握能力歸結于觀察力,“這一點與寫作和賽車是一樣的。你要是沒有觀察力,怎麼去比賽呢?路上的坑都看不見。跟你聊天的同時,我也會習慣性去觀察這個房間以及周圍的人,比如這個時候我的余光裏可能看到有個人打了個哈欠。”

韓寒。圖片來源:網路

韓寒。圖片來源:網路

  以下是韓寒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獨家專訪內容:

  Q&A

  Q1 你結交的商人圈裏都有哪些人?

  深交的商人比較少,更多的還是在賽車或電影範疇之內。

  Q2 最近柳傳志好像跟你有互動,他説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韓寒。你對他的印象如何?

  我跟柳傳志聊過幾次,跟大家對他的印象其實差不多,他都70歲了還很有想法。我平時私底下也跟一些企業家有過交流,他們也都是很強很有想法的人,但我跟他們相處的時間都不多。

  Q3 你覺得商人需要社會責任嗎?

  當然需要,社會責任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不同的事情可以産生不同的社會責任。好的商人天生就應該會有社會責任,因為我相信改變社會、推動社會的最重要的是兩樣東西:科學和商業。其次是教育、文化。科學解決很多技術問題,讓資訊的傳播更加流暢和透明,長遠來講,一定能讓人類因為它更方便地交流。它甚至能跨過很多政治上的禁區,迫使無論什麼樣的政治體制,最終還是要更透明地面向人民。第二,商業雖然也有很多暗黑、齷齪的地方,但總體上有一套臺面上運作的規則。

  Q4 你做創業項目“ONE一個”的初衷也是出於以上兩種考慮嗎?

  這個項目可能只能算移動網際網路,但跟傳統的移動網際網路又有些不同。很多傳統媒體可能説我們想做新媒體,但所謂新媒體就是開個微博、開個微信賬號,有時候是自媒體。效果感覺更Low,還沒有原來只有一本雜誌的時候高大上。

  Q5 現在“ONE一個”也有雜誌。

  對,紙質版一直有,因為利潤一直非常好,只是沒有太多向外界宣傳。現在,我們每兩個月到一個季度出一本,每本也能賣到五六十萬冊。這都是實際數字,很多雜誌談發行量時會乘以10,圖書出版也是如此。當年,我做《獨唱團》,同行問銷量,第一期最終實際銷量應該在500萬冊左右,但他們説“你們挺不錯的,實際也賣了有五六十萬了”。

  市面上很多90後的年輕作家是從“ONE一個”走出來的。我們那個年代大家都會通過傳統雜誌發聲,現在傳統雜誌的確日漸式微。另一方面,經過“ONE一個”推薦後,每一本書的銷量基本上能保持在15萬到20萬左右,這在市場上來説應該是非常好的。

  Q6 我們不談全民創業、風口上的豬或者O2O,你覺得你自己是個創業者嗎?

  創業分很多種,有些人就適合創業,有些人是屬於跟風型。很多人看到別人拿到了A輪、B輪,一個idea就值兩三千萬,羨慕的不得了,就跟風創業,腦子裏可能都還沒有成型的想法,沒有抓住用戶需求。人們只看到成功的聲音,卻沒看到太多失敗的人都灰溜溜地走了。就我自己而言,我從來沒想過會創業,我覺得我就是在工作。我的性格可能並不適合去公司打工,或者説哪怕做管理工作,也不適合。我就做相對來説創作性多一些的工作,在這個範疇內,算是創業。從普通意義上講,如果把賽車也當成創業,把寫書也當成創業的話,我也已然算是創業完成了,不一定是一步一步去IPO才算創業成功。愛情也是創業,生小孩也是創業。

  Q7 有過試錯的經驗嗎?

  試錯的經驗其實蠻多,所幸是沒有出過大錯。其實,哪怕一本雜誌的出廠過程都有很多錯要不停糾正。有一點很重要,創業不創業,其實跟做事情一樣,這就會分適合與不適合。有些事情我喜歡,但我做了覺得不適合,最終還是默默的成為一個觀看者,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幸福。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喜歡去做,卻做不好。

  Q8 你怎麼去描述你的用戶?如何定義一個好的産品?

  我不描述他們。這不重要,就像我拍電影的時候,經常有人問我你的電影拍給誰看?我想這些留給調查公司或者媒體去研究就行,當然根據受眾給他們量身定做産品也是一種方法,但這不是我的方法。

  好的産品是無法用討巧的詞去形容的,要我找一個詞概括,當然也能找得著,類似什麼流連忘返,或者説愛不釋手,但我覺得都不是核心。我只是確保我並沒有落後於這個時代,我確保自己的審美與品味能夠跟上時代。這過程中可能會犯錯,但在不會犯大錯的情況下,我更傾向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對這個世界的觀察來做産品。

  Q9 你會比較欣賞什麼樣的創業者,並跟他們合作交流?

  我欣賞專業背景出身的人。因為他能馬上從專業角度告知我,一個想法可不可行。比賽有時在高原,我希望能有更快、更好的速度,專業人士會告訴我現在的動力已經到極限了,再增加一點燃油的話,空氣稀薄,就會爆缸。包括這次跟一加的劉作虎合作,我去年跟他認識,能感受得出來他是技術人員出身,對産品規範要求很嚴格。我不相信高手在民間。現在有太多電影拍到最後都是講草根,比如一個計程車司機,最終參加比賽戰勝了職業選手,現實生活中這是不可能的。就算所謂的高手在民間,一定也是接受大量專業訓練的,體育賽事更是如此,打了幾十年乒乓球的民間高手,碰到訓練過三年的職業選手,連兩分都拿不到。大家喜歡高手在民間的故事,是因為能滿足草根意淫成功的快感。

  Q10 你之前還代言過凡客,名人在選擇品牌代言時會有一些什麼標準?

  這次和一加應該不算一次代言,將來一加會有一些跟“ONE一個”結合的定制。一加創始人劉作虎有新産品的時候,包括在雛形階段,我會參與,給一些建議。但是我的參與只到建議層面,我並不想在其他地方指手畫腳。這種代言跟傳統代言還是不太一樣,更多是與産品創始人投緣,産品設計上能有一些參與。我自己也算是硬體控,用過很多手機,我會去衡量一個手機的硬體優化做得到底好不好,最直觀的感覺是刷微博的流暢度。

  Q11 現在大家都在講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 ,不見得都靠譜,為什麼那麼多人都在做?

  因為它是一個很大的框架,網際網路 ,什麼亂七八糟的都能往裏面疊。拿賽車比賽來説,我們的比賽是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我參加的是最高組別,叫S6組,有專門的賽車改裝規則,這意味著不是所有賽車都能往裏面塞。這個明確的規則代表它有一個門檻,你做的好與不好,比完賽結果立馬就能呈現。網際網路 不同,它本質上一個向好、向善的概念,但它門檻太低,太好往裏裝東西。你本來在街上烤紅薯的,自己做了一個微信掃一掃,都可以叫網際網路 .中國人喜歡講概念,一個新概念一齣來,大家都喜歡往這上面貼。再加上這是李克強總理提的,更甚。現在好多公司的各種報表上面都要加上網際網路 ,讓人感覺政治上也是正確的,也算是利好的一種。總體來講,未來真正的網際網路加不加,還是要看産品最終的結果。

  Q12 但在創新領域,很多人認為中國真正的産品創新和思想創新都很少。你覺得是因為市場太過浮躁、功利,還是來自更深的原因,比如文化土壤、教育?

  首先創新資源抄國外,國外有什麼東西出來了,中國趕緊抄一個。一個抄襲成功後,就會有一堆模倣。這背後的一個基本原因是教育和文化土壤。自古以來,在中國教育體系裏有兩種人特別受到輕視,一種是本身想像力豐富、天馬行空、突破常規的人;第二種就是手藝人,幾十年就加工一個零件的。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善於跟領導溝通、搞關係,同事之間關係也通常不好,容易被邊緣化。但這兩種人恰恰是研發産品當中最重要的兩環,創意與技術。在國內,這兩撥人一直以來混得不太好,這就可能導致了我們有時候在創新這方面會跟其他國家有差距。

  Q13 市場呢?你覺得現在市場浮躁嗎?

  所有的市場都浮躁,除非像那些北歐國家,看一個火車進站的電視節目都能把收視率看出百分之四十幾。我不想去評判市場浮躁不浮躁,它是一個永遠正確的命題。在任何年代都可以説市場是浮躁的,文學已經死掉了,這是種百搭的話,你也沒法反駁。你想想人們好像説的也對,市場的確是浮躁,商業在進步,但也沒有什麼大錯,未來也會是這樣。

  Q14 除了賽車、電影還有移動App,你似乎也在做餐飲?

  對,我和幾個朋友合夥在做。其中一個是非常好的主廚,另外一個很懂管理,我會負責大方向的把控。餐廳最難的是管理,管理不好一切都扯淡。尤其是高端餐飲在三公消費限制以後,有些餐飲集團盈利變得困難。但我們更多定位在年輕人,這是一個新的消費升級的市場,受到政策影響較少。同時我們也在不停試錯。到今年年底的時候應該可以有60多家連鎖店,現在是40多家。一個月後,北京會有4到5家新店。

  Q15 現在仿佛很多明星都把開餐飲店作為一種創業,怎麼理解?

  做餐廳最沒用的就是名人效應,餐廳是大眾消費,名人效應只能管一個禮拜。跟汽車、樓盤一樣,消費只要過了5位數,基本上名人效應就會越來越弱。用戶只會考慮地盤、地段、配置以及品牌。餐廳也是,消費者一開始會因為明星代言或者明星創辦去吃,但最終還是口味、服務管理來決定好壞。剛開始時,我也擔心,現在看來並不是,很多對我無感的人也在餐廳吃飯。自開業來,我也很少去我開的餐廳,去多了會非常影響其他人的用餐感受。近幾年,我都希望去韓寒化,包括做“ONE?一個”的時候也是,只有這樣一個産品才能走得更遠。拿一個很俗的方式來説,可能帶上“韓寒”,這個産品能走到千萬近億的量級,但去掉“韓寒”才能走到一個幾十億甚至百億的市場。我希望把我擅長的東西放在産品裏面,帶一些氣質就可以了。

  Q16 《後會無期》會拍第二部嗎?

  不會,雖然拍2很簡單,市場保障也更強,但我總想做一些新的嘗試。人生短短幾十年,如果一直在一個東西來回轉,也挺沒意思,雖然可能會賺很多錢。

  Q17 下一部電影,像選角色、排期這種,會想跟大數據、網際網路運營相結合嗎?還是準備按傳統的方式做?

  電影是個獨立的産品,而網際網路有時候是在往自己臉上貼金。打一個簡單的比方,我們所謂的大數據最直觀接收到的就是百度指數和新浪微博的轉發。有些電影可能熱度非常高,一個預告片都能有幾十萬、上百萬的轉發,一個明星再轉一下,又是幾十萬轉發。可徐崢發一個預告片也就幾百轉發,黃渤發一條微博就只有幾百個留言,無論是《捉妖記》、《煎餅俠》,這在傳統意義上都屬於網際網路熱度並不高的,但因為電影是獨立的,所以票房並不受影響。電影只要做到本質上優質,檔期、類型恰當,沒必要什麼功勞都歸給網際網路。

  Q18 隨著科技進展,人工智慧、虛擬交互,什麼東西都可以被測量。書有排行榜、電影有票房、導演有身價,大數據還能掌握你的個性化興趣,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大數據有時是一種自欺欺人。只要有兩三萬個忠實粉絲,就會形成粉絲團組織,可以把所有的數據都刷得非常高。微博就可以幾十萬轉發,再加上視頻網站上幫你挂個函數,乘以5、乘以10,看上去就好幾千萬點擊,業內很多都這麼幹,但是沒有什麼太大作用。

  電影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大行業,它只在於一批人會固定去電影院,觀眾到了電影院後能感受到的口碑、品質跟類型。有時候所謂的粉絲經濟越強,網際網路經濟越強,反而會引起更多人的逆反,因為它就像自己跟大眾隔了一道墻,反而惠及了其他的電影。最關鍵的還是把産品做好,要做數據還不容易,發佈個産品,請一些明星來,微博轉一下,每個明星上面再加1萬假轉發,自己做個發佈好幾百萬轉發,瞬間賣空,自己買自己的,做做期貨,做做數據,但實際出貨量和銷售量呢?最終笑到最後的還是那些回歸事物本質的。

  Q19 你對這個時代是樂觀還是悲觀?你覺得人類最後是會被科技控制還是被慾望控制?

  我覺得這要取決於這個界限要畫到多遠。我對現在這個社會是相對樂觀的,再往前走你可能放到足夠遠一定是悲觀的。在現在,人肯定是控制科技的,再足夠遠一定會被反控制,所有事物都遵循著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的規律。就像以前有一個將軍説,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樣子,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人們肯定在用石頭或者棍子打了,但到第五次的時候可能又會變成現代武器,這種兵器可能到第六次的時候又會變成核武器,我覺得這是一個迴圈。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